讓互聯網新業態成為“穩就業”新動能
2019-08-23 09:18:09?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日前,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黑龍江哈爾濱主持召開部分省份穩就業工作座談會,部署進一步穩就業政策措施,強調要把就業優先放在經濟發展更加突出位置。 就業是民生頭等大事,穩就業是關系社會穩定、經濟發展的核心工作。今年我國經濟運行延續總體平穩態勢,但也要看到的是,中國每年需要在城鎮就業的新成長勞動力有1500萬人左右,還要考慮300萬農業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李克強總理強調,要把就業工作的艱巨性和形勢的復雜性,把穩就業放在突出位置,做好當前“六穩”工作首先是穩就業。 李克強總理還指出,要發揮新產業新業態促進拓展新就業崗位的作用。利用國內市場大的優勢,推動“互聯網+”、數字經濟、平臺經濟等在更多領域發展,釋放巨大就業潛力。 李克強總理提到的新產業、新業態在現實生活中正在與上述重點就業群體相互支撐。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科學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滴滴平臺網約車司機中,21%是家里唯一的就業人員,12%是退役軍人,51.5%是進城務工人員,6.7%是國家重點扶貧人員;在內容社區小紅書上,有超過60萬小紅書博主每周都會分享自己在學習、旅行、健身、美妝等領域的生活經驗,這些博主70%都是90后,其中近萬人已經正式成為小紅書的品牌合作人,“小紅書博主”為富有創造力和表達欲的年輕人提供了一個新的就業選擇。 互聯網新業態的最大特點是“新”,首先是技術、產品、服務模式的新。有個常用的互聯網術語叫做“試錯”,也即互聯網新業態的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剛推出來時不可能完美,也需要市場和用戶一個逐步了解和認知的過程,甚至可能出現某些BUG(錯誤),但這正是互聯網新業態的特性所在。這需要社會各界對此有更多理性認知,對互聯網新業態所出現的階段性問題,應在督促其解決問題的同時,提供相應的緩沖期,對問題本身不擴大化處理。而相關新業態及時糾錯后,更應同步提供助其重歸發展正軌的政策和社會環境,如此不僅是對新業態本身的適度管理,不缺位也不越位,同時也確保了大量在新業態就業工作的員工及相關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就業者不致受到嚴重影響,這其實也是對社會公共利益負責的態度。 更應看到的是,互聯網新業態的發展速度非常之快,從電商到共享經濟,從互聯網金融到在線內容分享社區,各種互聯網新業態開辟了新的市場需求,獲得了大量用戶支持,也創造出持續增加的新職業、新崗位,讓更多年輕人乃至年齡更大的城市及農村創業者、參與者,不僅獲得了一個崗位、一份收入,更實現了知識經濟時代視野的開闊,技能、身份的轉型,從而在新興的互聯網行業中立足并發展。可以說,互聯網新業態在“?!本蜆I的基礎上,更多起到了“創”就業的引領效應。社會公眾在享受互聯網新經濟帶來的高效率、低成本乃至新職業、新事業等創新紅利之際,對待互聯網新業態遇到的新問題,不妨多一些有溫度的支持。 最近熱議的滴滴等網約車平臺的合規問題,以及不久前小紅書等內容平臺的內容治理問題,都是新業態遭遇的新問題。如何看待和處理這一情況,關系到互聯網新業態發展的速度和前景。只有創造更為開放、寬容的社會環境,在公共政策制定上與時俱進、予以更多支持,在日常執行上寬嚴相濟、提供適度容錯性,在輿論上也應給予更為開明的氛圍,方能讓互聯網新業態、新企業勇于創新、不怕犯錯,充分激活創新創業所帶來的平臺效應,為穩定就業提供更多更新的渠道,從而讓更多勞動者從新經濟中獲得相比以往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更高的收入,增強改革發展的獲得感。 8月8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平臺經濟規范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也再次強調了針對平臺經濟采取包容性監管的原則,要“本著鼓勵創新的原則”、“創新監管理念和方式,實行包容審慎監管”、“對一時看不準的,設置一定的‘觀察期’,防止一上來就管死”。這也就為建立開放與寬容為主導的市場管理體系提供了指導性意見。希望各級職能部門及更多有遠見的社會人士,能夠就如何進一步推動建設包容審慎的政府監管模式獻言獻策,為互聯網平臺經濟的良性發展、成為“穩就業”新動能提供更多助力,實現社會經濟、互聯網新業態和廣大就業者創業者的多贏。(畢舸)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