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強則經濟強,則國家強。 “實體經濟是一國經濟的立身之本、財富之源”“經濟發展任何時候都不能脫實向虛”,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廣東重要講話中,再次強調實體經濟的重要作用,對于“脫實向虛”的議論給出了一錘定音的回答,對于正在爬坡過坎的實體經濟注入了強勁的信心和動力。 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石,也是廣東經濟的根基所在。習近平總書記一直高度重視實體經濟發展,今年3月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就要求廣東“更加重視發展實體經濟,把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綠色低碳、生物醫藥、數字經濟、新材料、海洋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作為重中之重,構筑產業體系新支柱”。學習貫徹落實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必須把實體經濟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抓實抓好,推動資源要素向實體經濟集聚、政策措施向實體經濟傾斜、工作力量向實體經濟加強,營造腳踏實地、勤勞創業、實業致富的發展環境和社會氛圍,筑牢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堅實基礎。 一段時間以來,由于土地、勞動成本上升,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實體經濟的回報率下降,制造業企業的經營遇到一些困難。越是在這樣的時候,越是需要更加重視實體經濟健康發展,增強實體經濟盈利能力,防止“脫實向虛”的傾向。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我們這么一個大國要強大,要靠實體經濟,不能泡沫化。”去年8月以來,廣東出臺并及時修訂了“實體經濟十條”,通過降低企業稅收負擔、用地成本、社會保險成本、用電成本、運輸成本、融資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等舉措沖抵制造業企業面臨的壓力,切實為實體經濟發展保駕護航。發展壯大實體經濟,不僅要進一步抓好“實體經濟十條”的落地執行,真正減輕企業負擔,增強企業活力,提振企業家信心;還要將“脫實向虛”“以錢炒錢”列為監控重點,在制度安排中有效減少“賺快錢”“一夜暴富”的誘惑和投機取巧的機會。 發展壯大實體經濟,重在制造業,也難在制造業。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之下,數字經濟、共享經濟、產業協作正在重塑傳統實體經濟形態,全球制造業都處于轉換發展理念、調整失衡結構、重構競爭優勢的關鍵節點,我國制造業提質升級的任務十分緊迫。可以說,實體經濟強不強,關鍵在于先進制造業的發展水平。正是基于這一點,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指出,“先進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一個關鍵”。抓住先進制造業這個關鍵,就要瞄準高端高新,淘汰落后產能,優化升級傳統產業,突出先導性和支柱性,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更多適應市場需求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搶占產業發展制高點;就要立足廣東產業基礎,瞄準產業發展方向,看齊國際一流,優先在新型顯示、智能家電、智能汽車、機器人、綠色石化、生物醫藥等領域謀劃布局重大產業項目,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發展壯大實體經濟,創新是第一動力,尤其是自主創新。事實早已深刻證明,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是企業的“命門”所在,是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源泉,但很多核心技術是求不到、買不來的。真正的大國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里。只有如此,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中華民族奮斗的基點是自力更生,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是自主創新,所有企業都要朝這個方向努力奮斗。”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奮斗,每一個企業都要有志氣和骨氣,加快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實力,努力實現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把創新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使科技創新在實體經濟發展中的貢獻份額不斷提高。 發展壯大實體經濟,最根本的是要發揮市場主體作用。企業,不管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都是市場的主體,都是經濟的依托,都是發展壯大實體經濟的主力軍。近段時間,“民營經濟離場論”甚囂塵上,雖然遭到了壓倒性的批評,但也造成了一定干擾。習近平總書記在此次視察廣東重要講話中,再次旗幟鮮明表示“黨中央一直重視和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這一點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為民營企業家送上了“定心丸”,為民營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心劑”。民營企業對廣東經濟發展貢獻很大,各級黨委和政府要牢牢堅持“兩個毫不動搖”,貫徹黨中央關于支持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在政策、融資、營商環境等方面幫它們解決實際困難。民營企業、中小企業也要聚焦主業,加強自主創新、練好內功,努力實現新的發展,為發展壯大實體經濟作出更大貢獻。 實體經濟是國家的本錢。當前經濟運行穩中有變,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部分企業經營困難較多,長期積累的風險隱患有所暴露。在此重要時刻,作為全國經濟大省的廣東,必須切實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上來,更加重視發展實體經濟,更加重視企業自主創新,更加重視民營企業、中小企業發展,在任何時候都不能“脫實向虛”,確保廣東經濟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為全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
相關閱讀:
- [ 10-30]中國經濟挖潛升級未來可期
- [ 10-26]穿越風雨,撐起中國經濟“半壁江山”
- [ 10-22]“投資熱土”彰顯中國經濟韌性
- [ 10-22]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步伐當更加堅定
- [ 10-18]以“兩個健康”助力民營經濟做優做強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