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雙十一”網購亂象,需要消費者不斷提高辨別能力,還要在各類促銷中保持定力和理性,貨比三家。治理網購亂象,也需要消費者協會適時發布消費警示,積極解決消費糾紛。治理網購亂象,更需要工商、質檢等監管部門嚴格執法,讓不法之徒為欺詐行為付出高昂代價。 “雙十一”即將來臨,中國消費者協會日前發布消費提示,建議消費者提前關注商品價格,防止掉入“假優惠”陷阱。在繳納“預售定金”前一定要詳細了解營銷活動細則,不要未看清規則,隨意下單。微商所售商品一般沒有質量保證,產生交易糾紛后也難以解決,消費者請慎重選擇個人微店交易。 “雙十一”臨近,有越來越多的人動起來了。各大電商平臺與網絡商家紛紛加大促銷力度,預售、定金膨脹金、滿減紅包、玩游戲賺紅包……促銷活動名目繁多。不少網民也早早地將目標商品塞滿購物車,等待購物狂歡節到來。除了商家和消費者,許多相關部門也已行動起來。在中消協發布消費提示之前,已有多地消費者協會發布了消費警示,提醒消費者提高警惕、謹防網購陷阱。北京市更是由市工商局牽頭,聯合市工商局、市食藥監局、市網信辦等8家單位,對天貓、京東、亞馬遜等重點網絡交易平臺企業進行行政指導。 有關部門未雨綢繆,提前行動是有原因的。往年的統計顯示,“雙十一”后一個月內是消費投訴高峰期,數量也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其中2015年同比上年增長18%,2016年同比上年增長26%。伴隨網絡購物交易量和交易額迅猛增長,每年“雙十一”已成為網絡經營違法行為和消費者網購投訴舉報的多發期。 “雙十一”是一場網購盛宴,也是中國電子商務行業的年度盛事,去年“雙十一”天貓全天交易額超1200億元。“雙十一”已成為拉動中國消費最有力的引擎,但從各方大數據監測結果看,超大流量網絡交易帶來的諸多負面問題也不容忽視。 消費者的“雙十一”購物狂歡之路,密布著各種消費陷阱。在以往“雙十一”網購期間,制假售假類占比較高,部分商家借消費者搶購之機,拋售庫存、滯銷甚至是劣質商品,有的商家則是以次充好、以舊翻新,或大肆銷售高仿造假產品。“假優惠”陷阱,是許多電商慣常采用的促銷手段,先漲價后打折人為制造所謂的低價,消費者很容易因一時動心而上當受騙。“訂金不退”也是一些商家擅長的套路——刻意混淆“定金”與“訂金”區別,通過預售吸引提前下單預訂,一旦消費者不想購買,定金則恕不退還。 在“雙十一”網購時,消費者不僅要面對部分電商布下的價格欺詐、虛假宣傳、“霸王條款”等陷阱,還可能與犯罪分子不期而遇。數據顯示,去年“雙十一”期間,國內某主流網絡安全平臺當天共攔截釣魚網站攻擊5193萬次,截獲新增假冒購物釣魚網站6000多個。“雙十一”已成為網絡詐騙活躍期,釣魚木馬、中獎詐騙、退款詐騙等不法活動,不斷威脅著消費者的財產安全。 治理“雙十一”網購亂象,需要消費者不斷提高辨別能力,還要在各類促銷中保持定力和理性,貨比三家。治理網購亂象,也需要消費者協會適時發布消費警示,并且在事后積極幫助合法權益遭受侵害的消費者,解決消費糾紛。治理網購亂象,更需要工商、質檢等監管部門嚴格執法,針對各種消費陷阱展開打假集中行動,嚴懲不法之徒,讓其為欺詐行為付出高昂代價。 “雙十一”已成為國內一年一度的“消費狂歡節”,而且其影響力正在逐漸擴大到全球。網購是中國新四大發明之一,而“雙十一”無疑是中國網購的代表作。政府相關部門、電商平臺應共同努力,確實保護消費者權益并不斷凈化網購生態環境,讓“雙十一”成為真正屬于消費者的節日,同時也讓其成為又一張明亮的中國名片。 |
相關閱讀:
- [ 11-07]整治網購亂象亟需形成社會合力
- [ 10-30]“銀發族”成為網購新力量的啟示
- [ 10-27]網購食品監管不應止于先行賠償
- [ 10-09]網購時代,如何安放一碗泡面
- [ 08-09]給網購“志愿證明”戴上緊箍咒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