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法草案10月31日第二次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草案二審稿進一步體現了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草案二審稿規定,電子商務平臺經營者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平臺內經營者侵犯知識產權的,應當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終止交易和服務等必要措施;未采取必要措施的,與侵權人承擔連帶責任。(10月31日《新華網》) 網購假貨的投訴率比較高,已經是公開的秘密。在今年3月13日召開的全國產品質量監督工作會議上,質檢總局副局長李元平表示,在監管中發現,相對線下產品而言,網購產品有“四高”,即:抽查不合格率較高、假冒偽劣比例較高、質量安全風險較高、消費者投訴率較高。李元平強調,今年將加強電商產品質量監管。但愿今年“雙11”能少些假貨,多些利好消費者的消息。 監管網購假貨,要找到問題的癥結所在,然后對癥下藥。那么,到底是什么導致網購假貨比較多呢?背后的原因比較復雜,包括相關法律法規缺失或滯后,監管辦法落后,消費者維權難,對賣家出售假貨的行為懲罰太輕等,諸多因素的疊加,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網購假貨行為。但是,不容忽視的一點是平臺責任。比如,有的賣家拖延時間,超過7天后維權特別困難。因為電商平臺要求消費者提供四類憑證,即:賣家承認自己售假的聊天記錄,由品牌方、廠家出具鑒定真假的官方憑證,質檢部門出具的質檢報告,工商部門出具的行政處罰決定書等,這些都成了消費者維權的“攔路虎”,也是網購假貨多的一個重要原因。 賣家為了保護自身利益,一方面拒絕承認賣假貨,另一方面不愿意承擔賠償責任,而品牌方和廠家則不愿意找麻煩,或出于節約成本的考慮,不愿意給消費者個人出具鑒定結論,以至于前兩個條件幾乎是消費者維權所不能完成的。所以,電商平臺向消費者提出的維權條件,相當于給消費者維權打了一個“循環死結”,致使消費者維權陷入“死胡同”。這樣的維權“公告”無異于阻止消費者維權,說白了是在替賣家售假推卸責任。因此,盡管電商平臺一再聲稱打假,但一直假貨不斷。是到了立規約束電商、強制電商平臺真打假的時候了,否則,電商平臺有意無意地縱容賣家,倒霉的是消費者。 事實上,按照責權利相統一的市場規則,電商平臺作為受益者,打假義務責無旁貸,否則,打破了責權利的關系,不僅消費者的利益受損害,由于商業規則不公平,最終也不利于電商長遠發展。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