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9月中旬,開學季雖然告一段落,但圍繞教育的話題卻層出不窮。近日,有媒體報道,在實行新高考改革的上海,選擇物理科目的考生僅占總數的30%;浙江的近30萬考生中,選考物理的也只有8萬人。物理學科被考生“嫌棄”,與曾經流行的“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號形成鮮明對比。 物理學科“遇冷”背后有多方面原因。對學生來說,“物理太難”使得作業量大幅增加,還不一定能取得高分,可謂“性價比太低”。在不少家長看來,高中物理中的牛頓力學、電磁學等知識太過高深,不從事科學研究的孩子們掌握日常生活中的常識也就綽綽有余。對學校而言,物理學科非常依賴教學資源,因此一些優質教育資源欠缺的學校傾向讓學生放棄物理。而一些地方的新高考模式中,自由選考的三門科目并非按照實考分數,而是采取對全省位次進行排名賦分,即便是成績較好的學生,也擔心無法獲得較好的位次而選擇放棄。 前不久,教育部將科學課程提前到小學一年級,培養孩子們的科學素養和創新能力成為重要目標;而到了高中階段,作為自然科學的基礎學科和帶頭學科的物理卻遭冷遇,這讓很多物理學界人士“心塞”。教育專家認為,物理教育的缺失會帶來許多后果,對國家來說,物理人才出現斷層將導致工業發展后繼乏力;而在個體層面,沒有物理知識做基礎,進入大學階段進一步研究將遇到阻力。 高中階段學習的物理知識,在后來的學習乃至工作中,直接作用可能不明顯,但物理學科培養的理性思維和邏輯能力,以及對宇宙、自然的興趣和認知,對所有學科都有意義。今天,各個行業各個領域的交叉發展要求我們的知識體系更為多元和健全,要想在加速迭代的格局中掌握主動權、避免被淘汰,科學思維非常重要。面對高考,個人選擇的空間可能會被升學壓力所擠壓,不利于得分的物理在一次次功利考量中被排除,但無論是家長還是學生都清楚一個道理:人生是一場馬拉松,考上大學并不是終點,未來的跋涉還需要在基礎學科有深厚積淀,才能厚積薄發。 事實上,不少地區在探索新高考改革中,已經意識到可能造成的物理學科“遇冷”等問題,一些針對性的措施不斷出臺,比如確定物理作為理科必修課程,比如一些大學在某些專業招生中明確物理是必選。這讓我們看到,教育改革不僅需要良好的頂層設計,也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而在當下,究竟需要怎樣的教育,依然是一個值得不斷被追問的命題。通過3+X的方式為學生提供自由選擇的空間,但如何確保物理這樣的基礎性學科不“遇冷”,這需要在尊重個性發展和滿足整體利益之間做好平衡。 教育的初衷是育人。客觀來說,目前高考還是指揮棒,學生和家長不可避免地追求高分,但涉及未來長遠發展時,更應該從短期利益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追求更完備、更長遠、更豐富的目標。換句話說,破除功利主義、回歸教育初心,還需要更多的努力和探索。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