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金融“脫實向虛”問題,應當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要真正讓金融機構把資金投到實體經濟領域,其中中小企業是重點。二是要優化信貸資金結構,不僅新增信貸資金要向中小企業傾斜,存量信貸資金也要調整一部分投向中小企業,從而改善信貸資金結構。 去年下半年,銀行新增資金的一大半都來自于個人房貸,更需要資金支持的實體經濟、尤其是中小企業很難得到金融機構的關照,不少企業只能求助于地下金融,導致非法集資等日益猖獗。中國人民銀行日前發布的《中國金融穩定報告(2017)》透露,目前各類資金過度流向房地產的現象得到初步遏制,個人住房貸款加速擴張的態勢趨于緩和。 在各類政策和手段的干預下,資金向房地產領域流動的速度有所放緩,不過這只是初步解決了“過度”問題,資金向房地產領域轉移的矛盾仍然比較突出。更重要的是,金融“脫實向虛”不只是資金向房地產領域轉移這么簡單,一些看起來流向實體經濟的資金,經過幾道程序以后,也轉道到了房地產等虛擬經濟領域——直接轉移只是一個方面,間接轉移也是不可忽視的因素。 現在,不少大型企業都建立了自己的金融公司、投資公司并開展金融業務,這一方面是為了更好地在企業范圍內配置資金資源,集中調度和使用資金,提高資金使用效率,另一方面是利用金融公司開展金融業務,包括投資、理財、拆借資金等。大型企業設立的金融公司,很多也在進行著各種各樣的資金體外循環,甚至不惜利用與銀行的談判優勢,低利息拿資金、高利息放資金,賺取利息差。如此一來,真正需要資金的實體企業、中小企業還怎么能夠從銀行獲得資金呢? 這也意味著,就算金融機構向房地產領域過度放貸的問題解決了,金融機構能夠給實體經濟放貸了,但是放貸的結構如何,仍然是需要密切關注和高度重視的問題。多數金融機構并不愿意給中小企業放貸,所謂支持實體經濟,更多的只是給大型實體企業提供資金。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大型實體企業多數是不缺錢的,尤其是央企,更是資金實力雄厚,富余資金很多,再從銀行獲得資金,就只能轉道到其他方面,賺取利息差。表面上的支持實體經濟,實質仍是“脫實向虛”,所不同的是,操作主體發生了變化,從銀行變成了企業。 近年來,不少大型企業還都有房地產業務,如當年承諾退出房地產業務的78家央企,至今大多仍沒有退出,仍然在從事房地產業務。企業在內部資金調度過程中,是否會在外部融資壓力加大的情況下,通過內部調劑的方式解決呢?而企業金融公司的資金,則通過銀行取得,不等于銀行資金又轉入到房地產領域了嗎? 解決金融“脫實向虛”的問題,重點之一應當放在中小企業身上,要注意在銀行的信貸資金中,到底有多少是提供給中小企業的,尤其是新增信貸資金,有沒有提高中小企業的占比,提高了多少,等等。盡管有關方面一再強調加強對實體經濟的金融支持力度,并用大量數據說明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力度加大了,但實際情況可能不如數據表現的那么美好,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矛盾仍未有根本緩解,有的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度甚至更大了,成本也更高了。 在金融政策的作用下,各類資金過度流向房地產的現象如果能夠得到初步遏制,當然是一個好現象,但金融“脫實向虛”不只是資金流向房地產領域那么簡單。解決金融“脫實向虛”問題,應當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要真正讓金融機構把資金投到實體經濟領域,其中中小企業是重點。如果中小企業能夠得到金融機構的高度重視和關注,那么資金“脫實向虛”的問題也就基本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矛盾也就緩和了。二是要優化信貸資金結構,不僅新增信貸資金要向中小企業傾斜,存量信貸資金也要調整一部分投向中小企業,從而改善信貸資金結構。 只有實現了這兩個目標,金融“脫實向虛”的問題才能得到較好解決,在此基礎上,再提升直接融資的比例,實體經濟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也可望得到全面解決。 |
相關閱讀:
- [ 06-13]預測下一場金融危機何必先“綁架中國”
- [ 05-17]金融監管不要忽視市場的“動物精神”
- [ 05-17]金融科技的監管不應該跑在創新的前頭
- [ 05-10]金融安全是金融監管底線
- [ 05-08]防范金融風險須遏制“監守自盜”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