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中央層面出臺了多項措施簡政放權,實行普遍降費,但在一些地方財政收入中,非稅收入卻大幅增加,居高不下。財政部財科所相關負責人日前表示,公共財政收入主要來自稅收,但在經濟下行壓力下,一些地方財政收入中的非稅收入明顯上升,“稅不夠、費來湊”的現象值得警惕。 根據財政部最近公布的數據,2015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2217億元,增幅進一步放緩至8.4%,同口徑增長僅5.8%,低于年初預算目標,增速創下1988年以來最低。與此同時,民生領域支出增長較快與地方財政收支矛盾凸顯,在這種情況下就容易出現“稅不夠、費來湊”的現象。 任何一個國家的主要財政收入都依賴于稅收。稅收占比是否合理,也可以反映出多方面的問題,比如經濟運行是否健康,財政收入結構是否合理,法治化處于何種水平,企業負擔是否正常等。可以說,如果非稅收入增長越快占比越高,帶來的問題就會越多。 目前,我國經濟正處在艱難轉型的關口,非稅收入過快增長,不但蠶食簡政放權、減稅降費的改革紅利,也讓轉型中的企業更加痛苦,最終會轉移到消費環節——增加消費成本。“稅不夠、費來湊”既影響促轉型、穩增長,也會增加公眾和企業負擔,因為存在亂收費現象,還會成為滋生腐敗的溫床。財政部專家提醒有關方面警惕“稅不夠、費來湊”十分必要。不過,在警惕之余,更值得深刻思考的是,這種亂象形成的深層原因是什么?拿什么來預防和治理? “稅不夠、費來湊”的現象與財政收入指標化有關。每個地方政府在年初通過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都會公布當年的財政收入目標,然后各地政府把財政收入指標層層向下壓。而且,很多地方財政收入搞排名,如此一來,各級政府就會“壓力山大”,在稅收完不成指標要求的情況下,難免就會通過各種收費來增加收入。為了保證財政收入和公共支出,對財政收入設定指標很有必要,但設定指標過高,再與政績掛鉤,等于是在鼓勵基層亂收費。由于經濟增長與財政收入都存在不確定性,各地政府就應對當年財政收入指標進行科學論證,最好設置一個合理區間。 地方財權和事權不匹配,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稅不夠、費來湊”的現象。由于財權上移,事權下移,地方財政收入與支出就存在矛盾,盡管通過轉移支付等方式解決這個問題,但財稅體制改革滯后,問題仍未能解決,因此必須加快財政體制改革,平衡地方財權與事權。 消除“稅不夠、費來湊”,還應做好完善制度、約束收費權工作。多年來,雖然國家一直在清理收費項目,但到今天收費項目仍然偏多,有必要把一些收費項目下決心砍掉,或者“費改稅”。當然,有些稅種還沒有納入國家法律,存在預征稅等亂象,在清理收費的同時,也要治理不合理征稅,減輕企業與個人負擔。(福建日報)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