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教育部網站消息,昨日2014年度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在北京發布。報告稱,2014年,熱詞熱語勢頭不減。中國語言生活熱點頻發,網絡語言上廣播電視節目、進教科書、入詞典等問題引起社會熱議,網絡語言粗鄙化需要治理,規范網絡語言的必要性逐步得到社會認同。 隨著網絡在工作生活中越來越成為“剛需”,網絡用語也逐漸入侵了人們的日常用語。但直白、形象的網絡語言,也容易引來爭議。比如對“小鮮肉”一詞,演員袁立就發微博質疑有“馬上要去偷情”的感覺,“一天到晚肉掛嘴上,不雅”;“×絲”一詞,也曾遭到馮小剛的炮轟。 作為一種社會亞文化,網絡語言其實也和其它文化形式一樣,需要一分為二地看待。一方面,網絡語言反映社會不斷更新發展,一些鮮活的網絡用語作為新興的表達方式,成為傳統語言詞庫的升級和更新。例如曾出現在習近平主席新年賀詞中的“點贊”,就是在社交媒體出現點贊功能后才有的新詞。另一方面,也要看到一些網絡語言有低俗化的傾向,粗話、下流話層出不窮,動輒涉及身體器官進行攻訐謾罵,對語言生態產生了不良影響。此外,還有更多中性的網絡語言只不過是一種短暫的潮流,一部熱播電視劇的臺詞、一條引起熱議的微博……都可能制造網絡流行語,比如“元芳你怎么看”“且行且珍惜”等,只要無傷大雅,自會大浪淘沙。 既然網絡語言不可一概而論,在評價、應對時就應分門別類、區別對待。應反對的不是籠統的“網絡語言”,而是“網絡語言粗鄙化”,兩者不能混為一談。對網絡語言也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比如作為我國語言規范標桿的《現代漢語詞典》,歷次改版都吸納了一些網絡熱詞,2012年改版時收錄了“雷人”“山寨”“粉絲”“閃婚”等,同時也拒絕了“剩女”等具有歧視色彩的詞語。這種有取有舍的做法,體現了鮮明的價值取向。 那些“拿著粗俗當個性”的網絡粗話,干預當然是必要的。但“一刀切”地禁止則未必可取。這不僅會引來于法無據、不近人情的質疑,更面臨執法成本過高、可操作性不強等實際問題。 一方面,應當分清語言使用的場合,在公共空間、正式場合中禁止使用粗鄙的網絡詞語。比如涉及未成年人的課堂教學、教材編寫等方面,毫無疑問應當規范用詞,讓青少年形成嚴謹、文明的表達習慣。此外,媒體報道一定程度上也具有社會教化功能,必須注意遣詞造句的嚴肅性。在戶外廣告等公共空間中,也不能容忍粗鄙泛濫。在這方面,有必要將相關表達規范納入法律法規之中,嚴守底線。比如 “×絲”一詞曾被國內某公司用在廣告中,在美國紐約時報廣場亮相后卻遭停播,就是因為美國廣告、傳媒界有規定,一些俚語以及不雅之詞必須被技術手段過濾掉。 另一方面,語言是社會的鏡子,網絡語言有粗鄙化的趨勢只是病癥,病灶在于浮躁的社會心態,更容易在虛擬的網絡空間聚集戾氣,進而轉化為粗俗的發泄式表達。一個在日常生活中滿口臟話的人,往往在網絡上也是各種網絡臟話“信手拈來”;而一個平常溫文爾雅的人,到了虛擬的網絡空間里也更傾向于主動拒絕粗俗用語。在現實生活中呼吁人們注意文明用語,化解社會戾氣,才是從根本上鏟除網絡語言粗鄙化的土壤。 語言絕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同的社會背景、技術條件下,同一門語言可能生發出完全不同的表現形式。但千變萬化的語言表達之中,文明禮貌等基本的價值觀念應是一以貫之的。無論是在網上還是網下、現在或是未來,粗鄙和低俗,都不應、也不會成為社會的主流。 |
相關閱讀:
- [ 06-09]該不該將網絡語言拒之“卷”外
- [ 06-04]網絡語言暴力比低俗更值得警惕
- [ 11-28]網絡語言規范 宜疏不宜堵
- [ 11-24]亞文化符號:網絡語言
- [ 06-05]高考禁用網絡語言“規范”嗎?
- [ 05-10]網絡語言暴力并非平仄問題
- [ 07-11]以寬容的心態看待網絡語言
- [ 07-07]畢業講演用網絡語言挺好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