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4名當年推薦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醫生王正敏參選的院士聯名致信中國科學院,要求對王正敏除名。聯名信列舉了王正敏涉嫌論文造假的內容,一是他將個人專著《耳顯微外科》中的大部分內容拆為14篇文章放在他自己主編的《中國眼耳鼻喉科雜志》上發表,這些都是假論文。二是他把非研究性的一般性文章(43篇),冒充正式研究論文放入院士申報材料中。 對此,有人認為這4名院士也應當承擔責任,還有人認為院士評審應該更加公開、透明,引入監督員、觀察員。這4名院士已經表態,他們對推薦負有責任。筆者認為,依靠院士負責來解決院士評審中的問題,只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而院士評審引入外部監督也不太靠譜,我國院士評審之所以出現弄虛作假、“跑要”公關等問題,根源在于院士利益化。學術特權和學術利益,讓本來純粹的學術評審變得復雜。 我國院士增選的程序不可謂不嚴,也建立了兩道公示程序——院士增選包括提名、歸口單位遴選、院士評審(第一輪評審、第二輪評審)、院士選舉等程序,同時按規定,要對初選名單(即進入第一輪評審)、進入第二輪評審的院士候選人進行公示,但這還是沒能杜絕評審中出現的問題。 我國院士評審、選舉時,主要的依據是候選人的材料以及歸口單位的推薦意見,鑒于每個學部的院士學科方向不同,這些院士很難逐一審查候選人的材料是否真實以及是否有學術價值,真實性主要由候選人本人和其所在單位把關,而學術價值則主要看其論文發表的期刊以及成果獲得的國家獎勵,如果候選人本人提供的材料造假,其所在單位為其“背書”,在發表期刊論文時存在版面交易,或者在申報科技獎項時存在“跑要”行為,評審出來的結果,就可能存在嚴重的問題。 這一評審機制,是基于院士候選人本人具有學術操守;其所在機構能對其學術能力、學術道德進行基本把關;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完全基于論文本身的學術水平;科技成果獎勵,也沒有任何利益糾纏,完全針對學術貢獻進行評價等學術評價前提的。但在現實中,一些學者的學術操守被質疑;一些學術機構沒有健全的學術管理、評價機制,行政、利益因素左右學術評價;一些學術期刊發表論文也存在版面交易;一些行政主導的科技成果評審,包裝報獎、“跑獎要獎”現象頻頻。如此一來,院士評審,就把把關的責任交給每個學部的院士,但要讓學部的院士一篇篇閱讀候選人的論文、審查其成果是否有價值,鮮有可能,加之有的院士根本就不了解候選院士所研究的領域,除了相信單位推薦、期刊、成果授獎單位外,別無選擇。而就是有公示程序,鑒于公眾的學術能力,也不可能對候選人的材料逐一閱讀、審查——畢竟這是專業評價領域的活兒。 可見,利益機制是導致院士評審制度變異的根源所在,在利益的裹挾下,再嚴密的程序,也一一被攻破。更重要的是,整個學術界,無論是基層的學術單位,還是學術期刊、學術管理機構,都奉行利益原則。要扭轉這種情況,必須推進整個學術管理、評價去利益化,而作為最高學術榮譽的院士評審,應率先啟動改革,要下定決心剝離掉院士頭銜所附帶的學術特權、學術利益,將其回歸為純粹的學術榮譽。 冰啟(上海 學者) |
相關閱讀:
- [ 01-08]俄"紹卡利斯基院士"號徹底擺脫浮冰但尚未駛入清水區
- [ 01-08]4院士要求將王正敏除名 網友:不仿制更多孩子用不起
- [ 01-08]推薦人“被騙”再證院士遴選制度須改
- [ 01-08]院士退出機制 還有多遠?
- [ 01-08]院士是否造假學術界別失聲
- [ 01-08]遭舉報造假院士4名推薦人要求對其除名 稱不能忍
- [ 01-08]中科院院士遭學生實名舉報:再無半點師生情分
- [ 01-08]王正敏院士當選的有些“隨意”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