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不扶老太太”的命題如同多米諾骨牌一樣持續困擾著國人,有媒體探尋“第一張骨牌”上的主人公——四年前的南京彭宇案各人后來的命運,驚訝的發現:老太徐壽蘭為躲避“騷擾”搬家;彭宇因忙于應訴無奈中從南京某通訊公司辭職;辯護律師高式東離職,因辯護能力被質疑“事實清晰的案子最終輸掉了官司”;主審法官王浩被調離法院去了鼓樓區挹江門街道辦。(9月29日《揚子晚報》)
一件件、一回回的報道與討論,并沒有強有力地將我們拽出泥淖,大家仍在良知與現實困境中茫然。正因如此,回過頭去解剖“彭宇案”這只最早的麻雀,可能會發現一些更為深刻的啟示來。
啟示一,常識潰敗,人人都是受害者,結局必然是陷入“互害”的社會糾結不能自拔。彭宇案當時,社會一片驚詫,“局中人”呈現各異:有明顯吃虧的彭宇,有貌似占了便宜的老太;有強勢的法官,有弱勢的律師;有極度憤慨的,也有毫不在乎的……時過境遷,一切“標簽”都是浮云,所有人都是受害者。老太太得到的“騷擾”似乎并不正當,彭宇的辭職讓人同情,法官的調離也讓人感慨,即便是我們這些旁觀者,只要家中有老人、有病人,在這種氛圍之下,你能說自己的內心沒有蒙上不安的陰影嗎?“助人為樂、與人為善”的常識被擊潰了,過分撥弄利益算盤的結果,造就了“互害”的土壤,具體的受害,潛在的受害;直接的受害,間接的受害,只有方式不同,沒有本質的不同。
啟示二,道德不僅是一種倡導,更需要著眼于每處細節的“建設”。這些年,我們常把道德作為“務虛”的內容,覺得它要靠倡導呼吁、靠教育營造出來,所以我們非常重視“道德模范”的示范作用。這當然沒有錯,但不應忽視硬幣另一面:“道德建設”也需要強有力的主動出擊,通過外在力量對于錯誤制造者進行干預、約束,實現“糾偏”——當道德堤壩受到沖刷時,誰在向潰敗之處及時地倒上固壩的沙袋?
挽救道德滑坡,更需要以務實的精神,踏踏實實地做一些事兒。
在“扶老人困境”之下,只有從彭宇案中挖掘出全面的啟示,做出深刻的反省,才能派生出更多指向未來的積極力量——否則,跌倒的就不僅僅是案中人,倒霉的更是日常的道德,和我們具體的每一個人。
- 2011-09-13他們為何沒有“彭宇案”情結
- 2011-09-07世上沒有那么多的“彭宇案”
- 2011-09-07怕成“彭宇第二”不應成為圍觀的借口
- 2011-09-07被“彭宇案”誘惑的“缺德”
- 2011-09-05重塑社會心態破解“彭宇案”的“羅生門”
- 2011-09-05“彭宇” 幾多冷漠假汝之名
- 2011-09-01世上沒有那么多“彭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