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清華大學第四教學樓掛上“真維斯樓”的匾額,在清華學生和網友中掀起極大的波瀾。記者在清華大學教育基金會官網上發現,14個院所、實驗室和樓宇等籌款項目也給出了“冠名費”,金額共計7.5億余元。(《法制晚報》5月24日)
“百年校慶”帶來的喜悅猶在,母校清華大學再次成為新聞熱點。但這一次,莫名其妙出現的“真維斯樓”以及其背后的“冠名費”,突然讓清華成了網民笑料,也令身為“清華人”的筆者百感交集,不由對這個“真維斯樓”進行一番深思。
想起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在葛兆光教授開設的“中國古代思想史”選修課上,第一次聽到了孔子思想中關于“惟名與器,不可以假人”的議論。似乎留有一個印象,葛教授在講解這一部分意思時,就曾順帶舉過當時在清華能觀察到的一種現象為例,即學校周邊充斥了打著清華旗號的各色公司,大有竊取清華之“名”的嫌疑。時隔多年,沒想到這一次竟是清華主動把“名與器”連賣帶送,付諸一家并非國際知名品牌的服裝企業。撫今思昔,情何以堪?
還清楚牢記著,老校長梅貽琦先生那句膾炙人口的警世名言:“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現下,清華正努力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其核心就應是吸引和培養一批“世界一流大師”,而不是熱衷于建設一批“世界一流大樓”。至于命名問題,假使出于某種確有紀念意義的需要,如“逸夫樓”之類還可接受,但怎能堂皇冠以企業之名?清華是造大師的學堂,并非賣樓名的廣告商。相形之下,遠不如改為“朱自清樓”、“聞一多樓”、“梁思成樓”等,更符合清華師生的“世界一流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師”之夢。
在我看來,“真維斯樓”之所以能堂而皇之出現,仍然再次暴露出高校的一個痼疾,即學校管理體制以行政化為主導,廣大師生對學校事務缺乏話語權,導致學校管理被“行政人”扭曲,進而學校也被一部分利益群體綁架。這一點,在學校后勤管理上尤為突出。當然,其深層根源還要歸咎于國內高等教育體制僵化,使各高校因受“顯規則”或“潛規則”的羈絆,既無法實現“教授治校”的學術理想,也更難真正做到以培養“大師”為己任。
又思及,老校長蔣南翔先生曾經痛呼:“華北之大,竟容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戰亂時代,“容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總歸有其客觀原因。和平年代,假如僅僅因為盲目追求經濟利益,把市場經濟的喧囂灌入校園,而同樣導致“容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那就是一場人文悲劇了。畢竟是“細節決定成敗”,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必須細節完美。為一座教學樓起個什么名字,直接反映了學校的精神主張,豈能過多把經濟因素攪和進去,去搞些不倫不類的名字呢?
“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清華校訓如此,而“真維斯樓”們及其所附加的經濟利益,在我看來絕難承載起“世界一流大學”。終究,缺乏人文精神,過于急功近利,盲目追求經濟利益,而荒廢學術理想追求,頂多是建起一片高樓,卻培養不出真正的大師。倘若如此,別說是區區7.5億元,哪怕翻一百倍卻也于國于民無益。振興一所大學,首先就要“有所為亦有所不為”,有傷大學精神之事,即便付出再小且回報再大,也絕不可為。
- 2011-05-25“真維斯”冠名清華樓,大學風骨倒下
- 2011-04-25大學改革 期待清華敢為人先
- 2011-04-18紀念清華百年 為中國大學探尋未來
- 2011-04-14清華修復文科找回來的不止另一半
- 2011-03-25崔永元觸動了清華教授哪根神經
- 2011-03-11清華分房是赤裸裸的福利腐敗
- 2011-01-28官員去清華:巨款如何花得正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