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奸、捉奸這等俗事古已有之,于今也未見其銷聲匿跡,不過,除非是明星名人,否則這類事件通常也不會傳之久遠,報刊、廣播和電視這類大眾傳媒有把關人守著,一般也不允許其“浮”上版面或屏幕,以免“三俗”,或者惹來不必要的侵權官司。
但網絡時代的情形卻有所不同。譬如最近網上流傳的所謂“捉奸門”事件即是一例:2010年9月8日,女畫家“趙庭景美”利用自己的微博,將丈夫“北京陳青藍”“捉奸在床”的全部過程予以直播,其中夾雜著家暴、經濟糾紛等家庭內情,且使用了真名實姓。此事經微博等網絡媒體“極速傳播”,引發廣大網民熱議,并被稱為“微博誕生以來的一大奇觀”。
按照常理,通奸、捉奸這類事算不上光榮,當事人雖然滿腹哀怨或委屈,也只是找三兩親友私下聊聊,不太可能大肆聲張,滿世界嚷嚷。即使鬧到離婚的地步,公了或者私了也都是選擇,如若觸犯法律,還有正當途徑予以解決。但女畫家“趙庭景美”卻另辟蹊徑,選擇通過網絡高調曝光,迅即吸引了幾十萬網民的眼球,影響力委實不小??蛇@樣一來,事情的性質就變了。因為事關個人隱私。
實際上,畫家趙庭景美的遭遇令人同情。在今天的中國社會,女性依然是某種意義上的“弱者”,面對丈夫出軌,且毫無愧疚之感,強調只是個人道德選擇,而“小三”又格外囂張,激憤之下,行為出格,社會其實會報以寬容的,但是從純學理角度,她的行為確實也暴露出一些今天中國互聯網發展的模糊地帶,有厘清的必要和價值。
必須承認,畫家趙庭景美在網絡上爆自己家丑,進行“捉奸直播”,將丈夫與小三的名字甚至其實的一些具體細節放到微博客上,確有暴露他人隱私之嫌。丈夫雖說是自家人,或許真的可恨,但夫妻之間既是配偶身份,同時也是相互平等的法律主體,也享有人格權、隱私權、名譽權和追求幸福權利。即使老公或老婆行為不檢點或者有違道德,也無權任意曝光他人的隱私。這應是現代文明社會的通則。
有律師稱,女畫家的行為其初衷是為了維護自己更大的權益,即配偶權。這是一種“無奈自救行為”,目的是“希望通過社會輿論來挽救自己的婚姻家庭?!币灿蟹山缛耸糠Q,趙庭景美的行為應屬于“私力救濟”,即:權利主體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依靠自身的實力,通過實施自衛行為或者自助行為來救濟自已被侵害的民事權利。對這一事件的法理定性,看來還是要爭論一段時間。
女畫家“趙庭景美”的行為存在侵權之嫌,不過,其夫的反應同樣耐人尋味,也值得化些筆墨。盡管“圍觀者”甚眾,其夫“北京陳青藍”卻很“淡定”,并在網上宣稱“愛伺機摸人”(“小三”)是“神”賜給他的“禮物”,是他用半生時間尋找到的最愛。他表示,如果對方愿意,他會給予她完整的幸福。如此等等?;橥鈶龠@種事難以明斷,心里頭的“彎彎繞”更不易分辯,外人不必在此說三道四,但此君面對眾聲喧嘩,卻從容應對,并公開向“小三”剖明心跡,真是“勇氣可嘉”。
我跟一位美國籍臺灣朋友談及此事。她說讀小學時,教室里貼著四個大字:禮義廉恥。從小所受教育使她對“捉奸門”事件兩位主人公的網絡行為不解,并深以為恥。實際上,在中國,隱私權這一概念本身比較含糊,保護也一直不怎么得力,甚至一度因政治之需基本作廢,如今才又重新開始覺悟。
一般認為,《憲法》第38、40條和1997年頒布的新《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蘊含了對公民隱私權的保護,但仍缺乏專門或明確的隱私權保護的法律規定,至于恥不恥,在今天大陸也成了相對的,存在所謂中西方差異和古今之別。而在西方早已深入人心的《圣經》“十誡”都開始被人質疑了,何況咱們國民久違的禮義廉恥?
我小時候(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江南鄉下,那年代業余生活極為單調貧乏,也不知做生意賺錢為何,因此時間大量剩余,通奸的事便經常發生。一旦有了情況,丈夫或妻子通常是怒氣沖沖地扛著鋤頭或門閂,嚷嚷著在村子里或鎮上四處搜尋“狗男女”的蹤跡。遇到看熱鬧的村民即上去讓人家評理,見到小孩子也不避嫌,“逮”著反復查詢蛛絲馬跡。因為“狗男女”作案的場所往往是在小樹林子里或者倉庫、豬圈、牛棚這類小孩子常去捉迷藏玩耍的地方。這種事情一經渲染,口頭傳播的速度很快,往往會在一段時間內成為全村或全鎮民眾精神生活中的一道大餐。眾人雖也略以為恥,但不以為奇,談起時雖不免神神秘秘(尤其是小孩子在場時),但不由自主地轉為了眉飛色舞。如今年代不同了,但舊習似乎并未消失。用學術語講,就是“文化的傳承性”,只是傳播手段更為先進了。
在“捉奸門”事件中,不僅男女主人公真名實姓坦然亮相,而且點擊率飆升,跟帖轉帖發帖者甚眾。于是,公私界限一下子被攪了個底朝天。須知這不是局限在若干小村莊之間,而是地球人差不多皆可以即時獲知信息的互聯網。
有論者提醒大家博客是“自媒體”,微博屬于“私媒體”。這固然有其道理,但轉眼之間招惹了數十萬人目光的注視,“私媒體”實在已是無私可言。
互聯網是把雙刃劍哪。但盡管煩惱多多,好處畢竟也不少,因此人們還在湊合著用,起碼暫時不準備把它一關了事。不過如何恰當地使用包括微博在內的如此快捷開放的信息傳播工具,確實也該反省了。我的意見是不能一味責怪工具,更不宜把它管死,但得提高素質和覺悟,自由共享,而勿無端傷害他人。
雖然美國作家大衛·布瑞恩有個別出心裁的意見:我們應該習慣于那種想法,即因為有了計算機,隱私這樣的奢侈品已經是歷史陳跡。但我目前還難以如此設想:人類彼此之間都赤裸裸相見,羞恥之心蕩然無存。此種情景頗具遠古遺風,但今人未必已經做好準備。
我的建議則是:既然人類已經偷吃了禁果,姑且把無花果樹的葉子仍遮在羞處吧,即使我們已身處網絡時代。
蘇宏元 奧地利薩爾茨堡大學博士
- 2010-09-10“微博捉奸門”太像是炒作?
- 2010-09-10微博"捉奸門" :媒體"捉"還不"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