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復旦大學自主選拔錄取面試中江浙考生面試的日子。411名來自江蘇和浙江的考生冒著冬雨趕赴上海,接受了復旦大學專家團的面試。本報記者昨日在場外采訪了多位考生,實錄他們參加面試時所遇到的“刁鉆”問題,供讀者們細細品味。(《揚子晚報》2月8日)
相對于傳統的以考察知識儲備為主的考試而言,這次復旦自主選拔在考察“思維能力”方面有了明顯突破,這是一種有益嘗試。很多“刁鉆”問題不僅跳出了“死記硬背”的窠臼,而且頗具時代特色和現實意義。比如:“如果你來設計世博中國場館,要突出世博‘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你會怎么設計?”、“宿舍裝空調,有人愿裝,有人不愿裝,怎么協調?”、“你認為美丑的本質是什么?”等等。其實,這些考題并不“刁鉆”,只是學生們平時見得少而已。
或許有些人會發出疑問:僅靠這樣的問題就能考察出一個學生的能力嗎?筆者以為,既然是自主招生考試,就應該允許出現這些個性鮮明的“刁鉆”考題,也應該信任出題老師的判斷水平。1932年清華大學入學試,陳寅恪出了一個對對子的小題目,謎面是“孫行者”,結果周祖謨對以“胡適之”。陳寅恪說對得這么好,考任何系都該錄取。實際上,陳寅恪先生出的考題在當年也引發過爭議,一些教授認為這個對對子的考題太“小兒科”了,難以錄取到真才實學者。然而若干年過后,誰又能否認周祖謨先生作為語言學家在其專業領域作出的貢獻呢?陳寅恪先生甄別人才的能力并沒有局限于“宏大敘事”型的考題上,這是否值得我們深思?
自主招生的目的之一是為了多渠道發現人才,既然是多渠道,就應該探求和傳統考試有所不同的渠道。在出題內容上,應該提倡和傳統考試內容不太一樣。否則,“自主招生”不僅可能變成一種重復建設、浪費資源的“小高考”,而且也難以選拔到偏才、怪才。最終的結果,只是保證了一些有“自主招生權”的學校擁有提前“掐尖”的權力,這樣的“換湯不換藥”的結局是我們不愿意看到的。
- 2010-02-01自主招生不考語文并無不可
- 2010-02-05財政不獨立何談自主辦學
- 2010-01-26既是自主招生不考語文又何妨
- 2010-01-26自主招生不考語文:阿Q新年現身?
- 2010-01-26六高校自主招生為何不考語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