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國務院發布了一則《關于集約用地的通知》,針對開發商首次明確規定了相對嚴格的“閑置”費用標準,并指出將會很快對“閑置”土地征收增值地價。對于土地閑置滿兩年的,將依法無償收回、堅決無償收回或者重新安排使用;對于土地閑置滿一年不滿兩年的,開發商需按出讓或劃撥土地價款的20%交納土地閑置費。(9月29日 《重慶晚報》)
土地閑置在一些地方已成普遍現象, 開發商囤地不建,大搞“圈地”、“圈錢”,是影響土地市場秩序,助推房價高企的重要原因。此次,國務院、國土資源部向囤地行為“亮劍”,開發商囤地痼疾是否就此根除,無疑引人關注。
報道中提到,這份通知“首次明確規定閑置費用標準”,但筆者注意到,早在2008年1月3日,國務院下發的《關于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的通知》,便有“土地閑置滿一年不滿兩年的,按出讓或劃撥土地價款的20%征收土地閑置費”的規定。所以,此番不是“首提”,而是“重申”。至于“閑置兩年無償收回”的規定,一年前的通知中也表述得十分明確:“土地閑置滿兩年、依法應當無償收回的,堅決無償收回,重新安排使用”。更早的規定還可以追溯到1999年國土部頒布的《閑置土地處置辦法》。
作為行政法規,既未宣布廢止,政府部門對閑置土地的處置就應該是有法可依的,無需重申,更不必無休止地重申。然而,僅從2008年1月到現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國務院與國土資源部對此至少已重申過三次。
如此看來,法律法規或政策的有效性,不在于一次又一次重申,而在于不折不扣地落實與執行。否則,重申的次數越多,其嚴肅性也越打折扣。筆者之所以對“囤地”行為能否就此受到有效約束心存疑問,是因為此前的一次次警告與重申多數都無果而終。而“囤地”的開發商們是不是也在抱著僥幸心態繼續觀望;地方政府會不會拿國務院的通知、國土部的警告不當回事,其中的不確定性也叫人擔憂。
當然,政府高層既已“亮劍”,不可能波瀾不驚。然而,面對全國至少有3.3億平方米閑置土地這個存量,依法處置仍需要相當大的決心和力度,而如此大的存量的形成,正是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重申而不落實的結果。正如有專家說,“政府出來打擊囤地,希望不要再是一場‘過場秀’,畢竟房地產的調控是系統和剛性的。”
- 2009-08-31國土部清查囤地
- 2009-08-25沒有立法懲處,難管囤地“撒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