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兩位中國人文領域的泰斗級人物季羨林和任繼愈相繼辭世,上周季羨林和任繼愈追悼會先后在北京舉行,上至國家領導人,下至普通百姓都對兩位代表中國文化水準的學者的離去表示哀悼。但近日,巴蜀鬼才魏明倫看了悼念現場為季羨林和任繼愈寫的挽聯后卻十分憤怒:“這兩位先生是國寶級的文人,但為他們寫的兩幅挽聯卻連平仄都大有問題,根本就是標語。” (2009年07月26日09:20 來源:《重慶晚報》)
魏明倫先生確實不愧為才華橫溢的“巴蜀鬼才”,看了凡塵幾位“人才”為兩位大師寫的挽聯后,立時憤怒起來,直斥“文望起齊魯,通華梵,通中西,通古今,至道有道,心育英才光北大;德譽貽天地,辭大師,辭泰斗,辭國寶,大名無名,性存淡泊歸未名”這等平仄混亂的挽聯,根本就是標語。其實,魏先生真不必動怒,雖然此等挽聯在平仄上有所不合,算不上“工對”,但畢竟現時能寫出這樣對句整齊、用詞精當的“標語”的,也為數不多了,魏先生應感到慶幸才對,何憤怒之有呢?更何況悼念者的目的更重在表情達意呢?
誠如魏先生所言,“這兩位先生是國寶級的文人”,后學為他們寫的挽聯在平仄上不該出現問題。從道理上說,魏先生所言極是,而兩位大師的悼念者也未嘗不想如此,但是,魏先生您自己想想,如今的學校教育和文化環境,能否造就出一批國學修養深厚的文人?能否培養出諸如我們前人那樣的提筆即能寫詩、張口就能對句的國民?
說及平仄和對句,我們中有多少人從啟蒙開始,就天天捧著一本《籬翁對韻》,在不停地背誦“云對雨,雪對風,晚照對晴空,來鴻對去燕,宿鳥對鳴蟲”?有多少人在按照北宋《玉鑰匙歌謠》中“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遠道,入聲短促急收藏”的提示,練習平仄四聲的準確讀音?
繼而,我們又有多少人在熟讀清人湯文璐編輯的《詩韻合璧》?有多少人在披閱清人萬樹的《詞律》?正因為這些國學教育和環境熏陶的缺失,所以,我們現時的許多人,別說寫幅平仄準確、結構相對的聯語,就是貼幅對聯都分不出上下聯,至于吟詩填詞,那就更談不上了。我們現時所見的一些喜歡附庸風雅的官員和老總,一到年節就寫個《菩薩蠻》什么的,其實把其大作與詞譜一對照,才知道寫的哪是什么《菩薩蠻》,完全是“胡扯淡”。更有甚者,某些城市想給臺商發個用文言寫的“邀請函”之類的文稿,擬稿的官員竟連一些尊稱和敬語都寫不上來。如此種種……魏先生,您能“怒”得過來嗎?
俗話說:“ 種豆得豆,種瓜得瓜”,在多年的國民教育中,國學并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甚至在一些特殊時期還遭受到批判。在這種情況下,魏先生突然要求我們一些人寫的東西完全符合國學規范,在我看來是一種苛求。
公道地說,人們奉獻給季羨林和任繼愈兩位中國人文領域的泰斗級人物的挽聯,肯定是經過一番斟酌后精心撰寫的。雖然所對不工,但是時下大眾的國學水平就這么高了,所以奉勸魏先生息怒。盡管如此,魏先生的意見應該引起重視。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如何保護我們的傳統文化,如何使我們的諸多具有符號意義的傳統文化能得以傳承,應該引起高層的更多關注,不能僅靠幾個“魏明倫”瞪大了眼睛。
(責編:劉寶琴)
- 2009-07-13季老身后,“大師”何堪?
- 2009-07-22季老、任老,一路走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