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 資料圖片
近日,聶衛(wèi)平在國學大師于丹、填詞大師方文山、知名學者紀連海、香港作家與美食家蔡瀾等名流共同錄制最近一期《藝術(shù)人生》特別節(jié)目期間大打瞌睡,令主持人朱軍滿頭大汗,也引發(fā)了臺下觀眾的陣陣笑聲。(2009年05月25日 《廣州日報》)
于丹自從在央視“百家講壇”走了一遭之后,頭頂上則不時被加上許多桂冠,即如《廣州日報》在此次的相關(guān)報道中,就又為其奉上了一個“國學大師”的名頭,聞之甚感震驚。
那么,于丹到底是不是“國學大師”呢?對此暫且按下不表,我們不妨先看一下著名學者季羨林是如何對待“國學大師”的名號的。據(jù)季老的學生、《此情尤思——季羨林回憶文集》一書的主編梁志剛披露:在文集前言的初稿中,說到季老時,他們用了“國學大師”、“國寶級學者”、“北大惟一終身教授”等字眼,但季老看了卻不高興,他說:真正的大師是王國維、陳寅恪、吳宓,我算什么大師?我生得晚,不能望大師們的項背,不過是個雜家,一個雜牌軍而已,不過生的晚些,活的時間長些罷了。見其堅辭不受,他們只好尊重先生的意見,在正式出版前把“國學大師”等名號刪去。
眾說周知,季羨林確實是中國碩果僅存的國寶級人物,否則,一國之總理也不可能總?cè)タ此K粌H是著名的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東方學家、思想家、翻譯家、佛學家、作家,而且精通12國語言。如此一位學富五車、才高八斗、學貫中西的學界泰斗,都不敢領(lǐng)受“國學大師”的名號,誰還有資格欣然戴上這頂桂冠呢?
季老之拒絕“國學大師”名號,并非不夠資格,而是表現(xiàn)了他的偉大的謙虛,但我們也不能因此今后不能再以“國學大師”之名稱呼他人,關(guān)鍵在于其是不是名副其實。為此,就有必要弄明白什么是“國學大師”,按照《辭海》的解釋:“國學”為本國固有的學術(shù)文化。“大師” 指享有盛譽的學者或藝術(shù)家。 如此看來,“國學大師”確實是輕易稱呼不得的。
因為國學不僅博大精深,而且卷帙浩繁,其歷代之研究成果,學者繼承尚且不易,就更不要談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新了。前些年,筆者讀了蔡尚思先生的《中國文化史要論》,方知國學的主要內(nèi)容為:文字學、文學、史學和哲學,古來所謂的“十三經(jīng)”也被其分配到這四個方面里。僅看其開列出的文字學方面的一小部分著作,如,《爾雅正義》《說文解字注》《通雅》《經(jīng)籍纂詁》等,就令人望而卻步了,更何況這僅是滄海之一粟呢?
可見在國學研究上不但成為一個學者難,要成為一個“享有盛譽的學者”就更難乎其難了。因為這個“盛譽”不是指在飯后茶余、閑來無事坐在電視機前休閑的觀眾中獲得的聲譽,而是在學者、專家云集的學術(shù)界中憑自己的豐碩的研究成果、獨特的見解、前所未有的發(fā)現(xiàn),而獲得的公認和贊許,是內(nèi)行給予的首肯,而不是外行給予的掌聲。
所以,衡量一個學者夠不夠“國學大師”,一要看其在國學上的研究成果,二要看學術(shù)界對其是否認可。如果僅憑電視上的“臉熟度”和一兩本宣傳國學的普及讀物,就被稱為“國學大師”的話,那不僅玷污了“國學大師”的稱號,而且也暴露了我們現(xiàn)時國民的浮淺。
筆者曾攜一位從來未去現(xiàn)場看過足球比賽的同寅去觀賽,當其看到守門員飛身躍起將球攬入懷中時,立時激動地大呼:“好!世界水平!”,弄得身邊的球迷一臉迷惑。實際上這就是一次極普通的撲救,但是因為我那位同寅的無知,所以,就升級到“世界水平”了。我們現(xiàn)在之所以把一些一般的國學研究者稱之為“國學大師”,和我那位看球的同寅也差不多,無知和浮淺造就了許多“大師”,這實在是中國文化上的一個悲哀。
如果我們在閱讀當今被稱為“國學大師”的一些人的著作時,能再翻翻南懷瑾的《論語別裁》《孟子旁通》《老子他說》以及《道家、迷宗與東方神秘學》等其他論著的話,我們就會知道新科“國學大師”與真正的“國學大師”距離有多大!
走筆至此,于丹到底是不是“國學大師”已經(jīng)不說自明了。筆者至今也未聽于丹本人說過自己是“國學大師”,我想其對于廣州媒體奉送的這個名號,也未必接受,因為作為一個學者,其本人恐怕最清楚自己的諸多名頭,哪些名副其實,哪些是浪得虛名。順此也請媒體就不要再“推波助瀾”了,因為現(xiàn)時的虛夸和浮躁已經(jīng)夠人受的了,你還湊什么熱鬧?(于景寧)
(責編:劉寶琴)
- 2009-05-08于丹倫敦撒潑是有人栽贓?
- 2009-05-09于丹,您就謙虛點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