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宿舍 資料圖片
日前,山東省高校工委和省教育廳聯合下發通知,嚴禁在校大學生自行在校外租房。禁止大學生租房早是舊聞,山東教育部門再次“發難”將租房之爭又推到公眾圓桌上。
高等教育諸法并無規定學生必須要入住學校,高考恢復后我國高校教學住宿設施短缺,學生基本上不住校,而隨著高校教育的發展,不少高校已經開始建商品房出賣,住宿設施自然不缺,一些確實資源短缺的學校也是采取租賃等方式讓大學生入住,這點體現了高校對大學生的生活關懷,但并不能否認大學生有拒絕學校集體宿舍的權利。
學生公民進入大學,是否將自己的自由居住權利讓渡給學校的管理?大學生通常的入住只是基于方便與學校的生活關懷,并非學校的管理權限。當學校的住宿管理權與公民自由居住權相沖突時,任何的學校的管理規章若與憲法確立的自由相悖應屬無效。
對于教育部門限制學生校外租房、結婚、買電腦,著名教育實踐家劉道玉稱,這屬于教育部的“法盲行為”,倘若以限制大學生校外租房爭辯,意味著大學將剝奪學生公民至少3年以上的自由居住權!奇怪的是,美國不少知名大學提供住宿能力有限,不少學生卻為了爭奪學校的一席床位而用盡心思,而我國一些高校床位充足的多,為何大學生大面積離校租房?
對于高等教育,放權尤為重要。眾所周知,教育發達的美國等國,教育部的權利一個比一個小,而我國教育部門卻越來越操心,劉道玉早在任武漢大學校長時就悟出了“教育部門有為,大學就無為”的道理。教育部為何如今還在夢中?
教育部門不放權,大學個性不可能形成,教育改革探索也將無從下手。放權首先要從放權學生開始,然后放權大學成為較獨立的“自治體”,這樣,大學才不會是“千篇一律”,學生才不會“萬人一格”,而地方教育部門連大學生租房都要禁止,不論行為是否合法合理,都容易異化高等教育。
八十年代,以“寬松自由,注重人的自由發展”為趨向的教改,在一定范圍迎得了成功,也得到了廣大知識分子與在校學生的認同。而九十年代后大學不僅不再放權,反而異常的“集權”。在這種計劃經濟時代沿襲下來的計劃教育的侵蝕下,我國大學已經遠離了“大學”。
沒有個性的發展不可能有深厚的建樹,沒有自由的環境,人的發展就不可能達到最大化。正如馬克思所說,“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前提”,社會主義的教育制度的設計,應該體現道義上的馬克思主義,以人的解放為核心,而不是以束縛人為原則。
應該懂得,一個民族對待教育的態度,比一個民族是否擁有豐富教育資源,更能展現一個民族文明的程度。尊重并正確的引導教育,可以不斷的汲取建構在民族“血淚”基礎上的經驗教訓,最大程度的利用世界各國的文明成果,有效的避免誤區與錯誤,從而能夠避免未來發展的災難。
進入二十一世紀,不少學仁對高等教育的建言獻策,此次兩會也有代表向教育部門發難,可見世人對教育的關注。拋開大學生租房這些雞毛算皮,在改革開放三十年之際,我國的教育決不能再走回頭路了!(張軍興)
(責編:劉寶琴)
- 2009-04-09生命因"教育"枯萎,"素質"該從何談起
- 2009-04-01大學生本該在校園內住宿
- 2009-04-08規范大學生住宿勿需“一刀切”
- 2009-04-09是應試教育用無形之手殺害了高中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