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到城里找活,不愿留村種地,這是當下農村青壯年的普遍心態,可在光澤縣華橋鄉增坊村,有三位“90后”卻返鄉種田,克服困難堅持了下來,還取得了盈利。 光澤縣眾心家庭農場理事長傅俊興、對外聯絡員傅良君、農機維修師鄧永財,他們三人是個牢固的“鐵三角”組合。筆者近日在增坊村見到他們時,他們正在工地上與建筑工人一起,頂著高溫新建烘干廠。傅俊興說,今年農場新墾復拋荒地450畝、流轉村民農田500多畝,目前已種植常規稻和優質稻1314畝。“有了烘干廠,糧食儲藏方便,我們就不用擔心收購商壓價了。” 在增坊村,提起傅俊興三人,村民們都會說他們是村里的能人。三人頭腦靈活,各自都有一份屬于自己的事業。傅俊興在光澤縣城有一家裝潢店,長年承接家裝業務;傅良君搞過養殖,賣過建材,也在縣城經營著兩家店;鄧永財在江西資溪縣城開了一家農機銷售店,既賣農機又提供維修服務。三人雖然都年輕,但出道早,生意都做得不錯。 2020年正月,傅俊興與傅良君聊天,說起家鄉那么多田地拋荒,覺得很可惜,兩人便產生了返鄉種地的念頭。另外五個朋友得知他們的想法后,要求一起干。 “2020年,我們七人共同出資60萬元,懷著‘七劍下天山’的豪情回到增坊村,注冊‘眾心家庭農場’,當年就墾復荒地300畝。”傅良君說,雖然七人豪情滿懷,但對困難預估不足。流轉的300畝拋荒地全部是山壟田,荒田里的灌木長得比人還高,墾復一畝荒地的成本就需1400元左右,再加上大家種田經驗不足,別人家的禾苗已返青了,他們還在插秧。 “秋季稻子將熟時,野豬又跑來糟蹋,我們白天要下地忙活,晚上還要輪流到田邊趕野豬。辛苦忙了一年,可年底一結賬,不但沒賺錢,還虧了28萬元。”傅俊興說。 2021年,另四人灰心退股,但傅俊興、傅良君、鄧永財三人卻鐵了心要繼續堅持。他們對各自的工作進行了重新分工,傅俊興負責農業生產;傅良君社交面廣,負責采買及銷售;鄧永財有技術,負責農機操作及維修。職責明確后,農場各項工作嚴格按農時推進。 為了提高機械化程度,三人增加投資13萬元,購買了2臺耕地機、1臺插秧機、1臺用于噴灑農藥的無人機,除自用以外,還向附近村民提供農機服務。 功夫不負有心人,2021年,農場賣糧加農機服務盈利10多萬元。 為了拓寬創收渠道,今年,傅俊興三人從村民處轉租魚塘100畝,除了養殖商品成魚,也培育稻花魚苗。“我們經過市場調查,發現光澤稻花魚苗市場需求很大,以往魚苗都是從順昌、漳州等地調進,運輸途中魚苗死亡率很高,而增坊地處大山深處,水質良好,非常適合培育稻花魚苗。”鄧永財說,農場已與多家稻魚共生基地簽訂供苗合同,預計年銷售額近20萬元。 “傅俊興三人回村種地,不但墾復大量的拋荒地,還帶動了當地不少留守村民增收,去年僅勞務工資就支付了20多萬元。”光澤縣下派增坊村黨支部第一書記廖國華說。 上坊村民小組的傅官焱今年72歲,三個孩子都在外地發展,平常就他與妻子在家。傅俊興讓傅官焱夫妻倆到養魚基地看守魚塘,包吃住,每年支付工資5.6萬元。“我每天就定時往魚塘里投放飼料,然后察看魚塘的增氧設備是否正常,如有電路跳閘,就通知他們來修,工作很輕松。這么大年紀一年還能賺到5萬多元,我非常感謝這三個孩子。”傅官焱說。 雖然回鄉種地很辛苦,但看到拋荒地變成良田,傅俊興三人都很欣慰。他們說:“現在種糧基本實現全程機械化,同時政府從拋荒地墾復、規模水稻種植、全程機械化社會服務等方面給予疊加補助,根據不同情況,每畝能獲得幾十至幾百元的補助資金,縣、鄉農技員還定期到現場指導。有了這些優惠政策,我們覺得回村種地前景越來越好。” “鄉村振興,離不開廣大有知識、有情懷、有活力的青年人才主動參與和傾情奉獻。”華橋鄉黨委書記黃水旺說,“傅俊興三人返鄉不到3年就墾荒750畝,效益非常明顯,黨委、政府也將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從資金、技術等方面給予扶持與幫助,以吸引更多青年返鄉創業興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