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我接觸過不少外國朋友,他們對中國持續快速的發展和日新月異的變化表示稱贊,對中國取得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重大勝利,成功舉辦北京奧運會,面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率先實現經濟回升向好,更是感到驚嘆。有的朋友甚至提出中國還是不是發展中國家的疑問。我坦率地告訴他們,中國之所以能夠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跡,主要是依靠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改革開放30年來的發展積累、中華兒女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事實上,中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這是我們基于對中國基本國情認識得出的結論。這當中,最重要的有這么三條。
第一,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同時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我們堅持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努力,中國經濟實力大大增強。到2009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已經達到4.9萬億美元,躍居世界第三位,主要農產品和工業品產量都位居世界第一,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2.2萬億美元,成為世界第一大貨物出口國和第二大貨物進口國,國家外匯儲備達到近2.4萬億美元,糧食總產量從3億噸增加到5億多噸,成功解決了占世界近1/5人口的吃飯問題。同時要看到,中國的生產力總體水平不高,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突出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工業帶動,農業基礎薄弱,基本還是“靠天吃飯”,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只有51%,比發達國家低了約20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僅為40%,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約30個百分點,同法國相比更是差了近40個百分點,而且主要以餐飲、商業等傳統服務業為主,金融、保險、信息和現代物流等現代服務業正處在培育發展過程中。二是經濟增長過于依賴物質資源的投入,依靠土地、勞動力等要素的低成本優勢,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78倍,勞動者報酬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不到40%,比世界平均水平低了10%至15%。三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缺乏核心技術,缺少知名品牌,中國產品的增加值率只有日本的4.37%、美國的4.38%、德國的5.56%。也就是說,雖然很多產品標注為中國制造,但研發設計、關鍵部件和市場營銷都在國外,只有加工、封裝等勞動力密集型環節在中國。中國出口商品中90%是貼牌生產,每部手機售價的20%、計算機售價的30%、數控機床售價的20%到40%,都要支付給國外專利持有者。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優化升級的任務刻不容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