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新疆庫爾勒:多民族聚居社區里的“銀發歌舞隊”
2024-09-23 20:17:04? ?來源: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洪振威 我來說兩句 |
中新網新疆庫爾勒9月23日電 題:新疆庫爾勒:多民族聚居社區里的“銀發歌舞隊” 作者 張楊彬 王玉平 解下圍裙,放下手中活計,三十多位長者從各自家里趕來社區舞蹈室。他們大多已至耳順之年,卻仍認真得像是剛入學的學生,仔細記著每一個舞蹈動作,反復練習每一首歌曲段落。 這是“石榴籽藝術團”文藝志愿服務隊日常的一次排練。在位于新疆庫爾勒朝陽街道的團結社區,75歲的“團長”卡得爾·克衣木絕對算得上是這里的名人。 “藝術團成立有6年了,最開始我們只有幾個人,到現在有來自5個民族的37位正式成員。”作為藝術團發起人之一,卡得爾回憶,為了吸引更多人加入,他還在社區發過“小廣告”,出乎意料的是,響應者遠比想象中多。 2024年9月,新疆庫爾勒市朝陽街道團結社區內,“石榴籽藝術團”文藝志愿服務隊正在為居民表演。張楊彬 攝 藝術團每周排練兩次,龔國平算得上是“到場率”最高的成員之一。加入藝術團前,龔國平已練習二胡二十多年,這讓他學起民族樂器艾捷克得心應手。“我還會電吹管、電子琴,根據不同曲目選用不同樂器。”龔國平介紹,艾捷克音色鮮亮、節奏明快,適合演奏維吾爾族民歌,當要演奏蒙古族的曲目時,細膩而情感強烈的二胡就會“登場”。 手鼓、手風琴、小提琴、艾捷克、彈撥爾、都塔爾、熱瓦普......當演出正式開始,各式樂器令人目不暇接。團中的演奏者大多是“半路出家”的業余選手,卻憑借日復一日的排練把藝術團辦得有聲有色。 311場次,30多個歌舞節目,13個原創節目......談到這些年的演出成果,卡得爾滿是自豪。“我們要把國家的好政策,把新疆翻天覆地的變化,把如今的美好生活,用歌聲、舞蹈講述,我們到社區、鄉村公益演出,每一次都十分熱鬧,大家非常喜歡。”他說,現在正值金秋時節,藝術團正在為新疆巴州的胡楊編排一支新的歌舞作品——《請到羅布洛爾來做客》。 團結社區,正如其名,在這個剛好擁有56棟樓房的社區中,來自10個民族的3000多戶居民共同生活在此。“團結”正是這里的關鍵詞。 卡得爾說,從小受父母的教育熏陶,民族團結的意識早已深深植根心中。“在我兒時,父母在巴州農科所工作,當時有很多從各地前來支邊的青年,他們剛到這里,人生地不熟,甚至吃住都成問題,我的父母會盡量幫他們解決一些生活上的困難。” “父親說,各族同胞是一家人,我們要互幫互助。”這位幾乎與共和國同歲的老人,回想起當年的情景仍歷歷在目。“逢年過節,我們都會互相拜年、串門,那時日子艱苦,大家仍過得和諧得很。現在的生活好到當年完全想象不到,我們當然更要團結。” 龔國平講起藝術團的一個不成文的小規定——當有人排練遲到時,要與已經到場的所有成員握手。龔國平解釋,目的還是讓大家熟悉起來,尤其是不斷加入的新成員。“我在2018年加入藝術團時是為音樂而來。多年過去,我意識到,讓我一直以來堅持排練、演出的動力,是這些好伙伴。” 彩色的艾德萊斯裙上下翻飛,帕提古麗·巴吾東靈巧地旋轉、跳躍,圍觀居民響起陣陣掌聲。帕提古麗是一名維吾爾語教師,愛唱愛跳的她在2019年加入藝術團。 “春節的時候,我們去漢族朋友家里,跟他們一起過節。古爾邦節的時候,維吾爾族同胞就招呼我們去過節。”帕提古麗說,大家跳著、笑著,日子就這樣慢慢地過,民族情誼也在此間靜靜流淌。(完)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