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服丝袜视频高清中文字幕,最刺激的欧美三级网站,在日本看免费XXXXXX,久久成人人电影网

直通屏山|福建|時評|大學城|臺海|娛樂|體育|國內|國際|專題|網事|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巖|寧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東南網 > 天下 > 聚焦 > 正文

荒原變糧倉 “數”說北大荒新型農業現代化道路

2024-09-23 16:50:22?作者:?來源:央視網  責任編輯:翁晗   我來說兩句

央視網消息:中國每9碗飯就有1碗來自黑龍江。在黑龍江省東北部小興安嶺南麓、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區,分布著中國最大的國有農場群,它有一個充滿歷史感的名字——北大荒。2023年,北大荒糧食總產量占黑龍江省的近30%。從亙古荒原到“中華糧倉”,北大荒已經成為中國耕地規模最大、現代化程度最高、綜合生產能力最強的商品糧基地和糧食戰略后備基地。9月23日的《中國新地標》,讓我們把視線投向北大荒。

夏末秋初,北大荒的千萬畝稻田漸漸有了豐收的顏色,造型各異的稻田景觀描繪出東北大地的嶄新地標。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5周年,北大荒集團八五六農場特意制作了這幅應景的稻田畫。登上26米的觀景臺,不僅可以看到四周不同主題的稻田畫,萬畝稻田也盡收眼底。

北大荒土地面積5.36萬平方公里,耕地4874.4萬畝。作為中國耕地規模最大、綜合生產能力最強的商品糧基地和糧食戰略后備基地,北大荒以不到中國3%的耕地面積,提供了約14%的商品糧,累計為國家生產糧食超1萬億斤;一年產出的糧食可以滿足1.6億人一年的口糧供應。不僅是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北大荒還是農業現代化建設的“排頭兵”。通過不斷提升機械化、數字化水平,北大荒以新質生產力推動著農業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水稻成熟在即,種植戶呂向民和兒子呂偉正在做最后的殺蟲劑、營養液噴灑工作,但灑藥的不是他們,而是一臺無人機。呂向民家有1000畝左右田地,以種植水稻為主,從平整土地到收獲,整個農業生產過程都已經實現機械化。

北大荒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9.7%

從最初的“人扛牛拉”到拖拉機、無人機等齊上陣,機械化水平的提升讓工作效率提高、人力成本降低,收益自然就隨之提高,這也為種植戶使用大型農機打下基礎。截至2023年,北大荒集團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77%,農業綜合機械化率達到99.7%。

呂向民帶我們來到農場的現代農機管理服務中心,一輛輛拖拉機整齊排列,靜候著收獲季節的到來。但發展現代農業,僅有機械就足夠了嗎?答案不只是這么簡單。我們來到農場的智慧農業大數據中心,面前這套系統由農場和信息公司合作開發,以衛星、無人機為數據來源,實現了從農業種植到生產管理的全流程數字化。八五六農場專攻精準施肥領域,技術人員將獲取的光譜經過計算生成水稻生長數字模型,再通過不同顏色在數字管理平臺上呈現出來。

數字平臺助力精準施策 實現增產5%到10%

數字平臺可以實現“對癥下藥、精準施策”,讓管理更科學高效,實現增產5%到10%。為了更好地展示數據中心的工作流程,王大成和同事帶記者來到農田里的數字基站。除了搭配各種具備數據采集功能的設備,這里還有一臺可以自動升降的巡田無人機,萬畝稻田一天就可以巡完。

從2020年以來,北大荒集團先后啟動建設三批28個數字農場試點,為墾區4800萬畝耕地、56萬種植戶、72.55萬臺農機建立了數字“身份證”,超過半數農場使用傳感器采集數據。數字化應用是使巧勁兒,但在北大荒,還有一群人在下著耗時耗力的苦功夫。在北大荒徐一戎高科技水稻示范園區,四百多畝的試驗田里種植了100多個水稻品種。

不斷總結經驗、更新品種,就像“寒地水稻之父”徐一戎一輩子都在研究高寒地區水稻優質高產技術一樣,北大荒的科技人員也在推陳出新,把最適合種植的品種推薦給農戶,而且在水稻種植全過程做技術指導。

發展農業觀光 提升品牌價值

除了傳統作物種植,北大荒也在農文旅結合上做文章,發展農業觀光、訂單農業,不斷豐富農業品牌。

2023年,世界品牌實驗室發布的“中國500最具價值品牌”排行榜中,“北大荒”品牌價值超過2000億元,穩居中國農業品牌榜首。

從1947年始,近百萬拓荒者陸續來到北大荒,創造人類屯墾史上的奇跡。通過調整種植結構,大力發展機械化、數字化,1995年,北大荒糧食生產綜合能力破百億斤大關,2005年,過200億斤;2009年,過300億斤;2011年,過400億斤。至今糧食生產已實現“二十連豐”,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作為中國糧食安全的“壓艙石”,北大荒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努力創建糧食生產大基地、經營服務大企業、全鏈條高端化大產業,扎實推進建設“農業領域的航母”。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今日熱詞
更多>>福建今日重點
更多>>國際國內熱點
  • 新聞圖片
更多>>娛 樂
  • 點擊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