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非遺講故事|嘎瑪嘎赤:一個唐卡畫派的傳承與創新
2024-09-22 16:06:41?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新華社拉薩9月21日電 題:嘎瑪嘎赤:一個唐卡畫派的傳承與創新 新華社記者魏冠宇、沈曉朦、侯韶婧 今夏上映的紀錄片《布達拉宮》,在許多觀眾心中“種草”了西藏絢爛多彩的非遺技藝,也讓更多人認識了豁達開朗的藏族唐卡(昌都嘎瑪嘎赤畫派)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嘎瑪德勒。在他對生命有限與藝術不朽的思考背后,是一個唐卡畫派的傳承與創新。 記者9月在西藏昌都市卡若區嘎瑪鄉見到92歲的嘎瑪德勒時,他坐在家中的暖閣里作畫,外孫丁增平措從旁協助。 嘎瑪德勒是第十代傳人,丁增平措是第十一代傳人,中間錯過了一位女性——丁增平措的母親。 “過去唐卡傳男不傳女,所以媽媽沒有學到;但現在,我和外公的觀念都更現代:傳承唐卡,男女都一樣。”“85后”丁增平措說,“我和妻子有2個女兒、2個兒子,希望他們都能成為畫派的傳承人。” 嘎瑪德勒出身嘎瑪嘎赤畫派技藝最主要的傳承家族,與嘎瑪寺相伴而生。長期以來,老人不分親疏遠近,免費對所有上門學生傾囊相授。 今天,嘎瑪鄉的唐卡畫師幾乎都是嘎瑪德勒的弟子或再傳弟子。他的500多名徒弟,更遍布西藏和四川、云南等省份,傳承和發揚畫派。 受嘎瑪德勒影響,丁增平措2015年成立嘎瑪嘎赤唐卡畫院,為農牧民學生提供免費教學和吃住,現已培養上百名學生。“我和外祖父都希望能把畫派傳承下去,也讓更多人有一技之長。”丁增平措說。 如今,嘎瑪德勒每天作畫幾個小時,每周還到外孫的畫院授課一次,學生們興奮不已。 1999年出生的仁青郎加是嘎瑪德勒親戚中的曾孫輩,7歲起學習唐卡。 “我的第一幅唐卡漆畫作品《指小路尊者》,給我指了一條大路。”在福建援藏工作隊支持下,仁青郎加2018年在廈門接觸了漆畫,精美作品讓他眼前一亮,“這是內地傳承千年的成熟技術,不怕潮濕,用布一擦就可清潔。我想,這是發展唐卡的新方向。” 借鑒宋代以來青綠山水的用色與暈染技巧,嘎瑪嘎赤畫派唐卡迎光看時,熠熠生輝;偏移角度,光澤變幻。用黃金、瑪瑙、藍銅礦石、孔雀石、白堊等礦物研磨而成的唐卡顏料,避免了蟲害,延長了壽命。 唐卡漆畫不用礦物原料,改用植物大漆和蛋殼鑲嵌,創新力度空前。仁青郎加把作品拿給嘎瑪德勒看時,老人摩挲了一陣,說:“特別好!你堅持做下去。” 目前,昌都全市已有200多位唐卡漆畫畫師,4個區縣設有工作室,去年交易金額超160萬元。他們今年計劃成立藝術協會,未來聯合巡展、尋找藏家。 “目前我在調研東南亞市場,我們的唐卡漆畫在當地很受歡迎。”多次參加上海進博會等國際性展會后,仁青郎加越發認識到,唐卡與漆畫的結合是市場的選擇、時代的必然。 大到卷軸、小到牌飾,幾經創新,唐卡作品已在西藏各地的文創商店隨處可見。 “樹有千條枝,樹根才是本。”嘎瑪德勒教導學生時說,不論大小,畫師繪制唐卡時要凈手,保持內心的寧靜與虔誠。 嘎瑪嘎赤畫派有自己的作畫規范,傾注了嘎瑪德勒畢生心血。它系統總結了畫派的技術細節,人物形體、動作造型都頗具特色。老人每年都到拉薩的布達拉宮、大昭寺采風,觀察壁畫和唐卡,一呆就是一個星期。兩處世界文化遺產的工作人員,也給老人以禮遇。 今年16歲的才仁桑珠是仁青郎加的師弟,憑著一腔熱愛,初中畢業后進入嘎瑪德勒弟子曲英江村開辦的瑪吉阿媽唐卡畫院。“我們也會用唐卡漆畫復刻老唐卡的圖案,收藏者更便于保存。”他說。 “唐卡是一種繪畫藝術形式。嘎瑪嘎赤畫派可以畫山水、畫動物,畫家鄉風景和風土人情。”丁增平措設想,或許有一天,唐卡嘎瑪嘎赤畫派眼中更加遼闊的大千世界也能被系統總結。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