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新設“記”|臺灣青年吳雋哲:故鄉是我出發的原點
2024-09-19 13:00:21? ?來源:荔枝新聞 責任編輯:黃麗紅 我來說兩句 |
編前語: 兩岸同胞同根同源、同文同種,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 《老家新設“記”》記錄臺灣青年與大陸老家的“雙向奔赴”,珍藏鄉情的血脈相牽,感受家鄉的新顏蝶變。以青春之名,跨越海峽,尋根、尋夢。 老家的想象 踏上禮堂村的土地之前,吳雋哲對于“老家”的感知是模糊的。 這位20歲的臺灣年輕人,自小在高雄的都市氛圍中長大,年少時每次回到大陸,也往往是跟隨母親和已經移居到深圳的親友們團聚過年。 他只從母親的口中聽說過那個遙遠的故鄉:坐落在廣東省河源市龍川縣豐稔鎮的一座客家小村莊,那里有大片的農田與茶樹、有安放著宗族先賢牌位的祠堂,那里的人們尊崇著客家人的生活習俗與處世觀念,淳樸而熱情友善。 2022年,雋哲離開從小生長的高雄,獨自一人來到南京大學讀書,開啟了他探索未知世界的人生新旅途。新環境拓寬著他的認知,“大陸這邊有很多有趣的人,這點我很喜歡。因為我喜歡跟不同的人打交道,跟不同的人相處。” 去年,母親告訴他,河源老家年久未修的房子翻新了,從簡陋的農村老宅變成了一棟鄉間小樓。他萌生了前往這個素未謀面的老家,去一探究竟的想法。 “一直從媽媽口中聽到這個地方,對它很好奇。家鄉是一個人出生和長大的地方,對塑造人的性格有著很重要的意義,我想知道,是什么樣的地方養育了我媽媽,并潛移默化地塑造了今天的我。” 生動的農村 飛機、輪渡、轎車,這個地圖上直線距離高雄520多公里的老家,吳雋哲和母親、妹妹輾轉了三種交通工具才最終抵達。 “生動”是習慣了都市生活的雋哲對于老家生活的第一印象。 “看到活生生的雞、鴨就在馬路上走,每天早上至少能聽到三次公雞打鳴,這種體驗還是蠻新奇的。”真實的鄉村圖景讓他終于有了身處老家的實感。 開闊的自然環境打動著他。“剛看到山上的水庫的時候,我覺得很像小時候看的電影里開場會出現的場景,非常壯觀美麗。我沒有在現實中接觸過那么大自然的東西。”大片的稻田勾起他小時候的回憶,“上次看到這么大片的稻田還是我小時候,全家人一起跑到臺東去玩。我們在那里騎腳踏車,我自己走一路,沒有什么特別的壓力,很悠閑,好像時間是不流逝的。” 更新的鄉村生活顛覆著他的想象。“我媽媽常跟我說,她以前上學要走土路。所以我猜想她小時候的生活環境比較艱苦,周圍可能什么都沒有,還要砍柴生火煮飯。但是現在來到這里,會發現整個村子已經非常現代化,有柏油馬路,街邊有路燈,村里有小賣部,家里有煤氣、水電,也有信號滿格的網絡。村子里很多人家都蓋起了小洋樓、別墅,家門口都停著汽車。” 最讓他意外的是這座粵東小村莊里的產業發展:種植了多年的油茶林面積已經拓展到了6000畝,山坡上看起來不起眼的小小油茶果成為了整個村子經濟發展的一大功臣。綠油油的稻田孕育出暢銷省內外的高品質絲苗米,還有山坡上整齊排布的光伏板不斷為村集體經濟“造血”。“我在這里實際看到的,跟媽媽描述的曾經的老家已經大不一樣了,現在的農村轉型越來越高科技化了。”他感嘆。 永遠的故鄉 雖然是第一次回到禮堂村,但故鄉帶給雋哲的親切感卻是自然而然的。 “這種親切感不僅僅是這個地方帶給我的,跟我在一起的親戚家人們也給了我這種親切感,因為這里有他們共同成長的回憶。” 這里是母親一家生活的錨點。雋哲的外公鄒志平正是從村里開小賣部起步,養育了一家老小。上世紀90年代末,他離開禮堂村前往深圳打工,由此奠定了一家人日后生活的基礎。雋哲的母親鄒秋琴在禮堂村度過了難忘的童年和少年時期,后來在深圳與丈夫相識,隨后前往臺灣定居。外公鄒志平說,老家也將永遠是雋哲的支點。 “雖然外公曾經經營的小賣部早就拆掉了,媽媽小時候常去的水庫也翻新了,但他們還是可以一眼就指出那里,回憶起那里以前的樣子,因為那里有他們生活過的痕跡。我想,這就是我認為的故鄉的定義:它是第一個制造回憶,第一個留下你的記錄的地方。” 對雋哲而言,這里也是塑造他性格的來源。“我性格當中熱情、外向、直接的部分,其實受到了我媽媽性格的影響,她是一個非常純粹和直接的人。回到老家踏上這片土地,直觀地認識到我媽媽曾經的生活之后,就會知道,正是這個地方造就了她今天的性格。” “河源是我媽媽的老家,也是跟我血脈相牽的地方,有一部分的我,跟它深深相連。故鄉是我出發的原點。當我繼續向前的時候,我不用怕,因為有它在背后默默守護著我。”雋哲說。 (監制/王智勇 荊雷 策劃/吳雋哲 統籌/劉娟 周詩婕 沈穎 馮金同 編導/姜弘毅 顧慧敏 攝像/彭超 姚遠 攝像統籌/胡云騰 錄音/李昊天 混音/鄒維良 錄音統籌/侯大偉 孫帥 燈光/田申 剪輯/陳嘉駿 文稿/顧慧敏 視覺設計/孫偉喬旭 宣傳推廣/彭闖 張婷婷 方姝尹 制片/譚震 王夢瑩) 鳴謝 廣東省委網信辦 中共龍川縣委宣傳部 龍川縣豐稔鎮人民政府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