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歷史 科普知識 展示成果(文化中國行·走進專題博物館)
2024-09-08 19:15:00?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吳靜 我來說兩句 |
中國鐵道博物館正陽門展館位于北京天安門廣場東南側,是一座灰白相間的歐式風格建筑,圓拱形屋檐下還有一排古樸字跡:“京奉鐵路正陽門東車站”。 倘若在百年前來到這里,可以從這座剛建成的火車站乘坐蒸汽機車北上,直抵奉天,也就是今日的沈陽。1959年國慶節前夕,新“北京站”建成投用,京奉鐵路正陽門東車站停用。2010年,已停用近半個世紀的京奉鐵路正陽門東車站被改建為中國鐵道博物館正陽門展館對外開放,正式承擔起向世人講述中國鐵路發展歷史的新使命。 穿越歷史煙云,回望艱辛歲月,中國鐵路從誕生那天起,就和國家、民族的命運,與黨的事業、人民的利益緊密相連。無論是鐵路建設者赤誠的家國情懷,還是難得一見的鐵路老物件,以及舊時記憶中悠長而響亮的汽笛聲和承載著無數國人歲月征途的綠皮車,都能在中國鐵道博物館中逐一探尋,細細品味。 鐵路織網、天塹變通途,百年巨變見證復興之路 早期鐵路占地契約、漢陽鐵廠制造的鋼軌、機車兩側雕刻有兩條金龍的“龍號機車”……走進中國鐵道博物館正陽門展館,一件件文物展品把參觀者帶回了中國鐵路蹣跚起步的年代。 在風氣未開的晚清,人們對于鐵路和火車這一“夷技”充滿了新奇和畏懼。1876年,英國商人擅自修筑了中國第一條營業性鐵路——吳淞鐵路,長14.5公里,翌年被清政府贖回后拆除。 1881年,為了解決煤炭運輸問題,清政府同意開平礦務局修建了一條不足10公里的鐵路,起自唐山,止于胥各莊(今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區)。唐胥鐵路成為中國鐵路發展的起點。 “我兒子喜歡收藏火車模型,來這參觀,希望能和孩子一起了解到更多的鐵路歷史文化知識。”來自湖南常德的游客曾先生說。參觀中國鐵道博物館正陽門展館的人中,不乏對鐵路充滿熱愛與好奇的“鐵路迷”,他們仔細研讀展品旁邊的文字說明,從每一個細節中挖掘出鐵路發展的點滴故事。 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名字。展廳內的詹天佑銅像,栩栩如生地刻畫出了這位偉大工程師的形象,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我國地大物博,而于一路之工,必須借重外人,引以為恥。”面對帝國主義國家的阻撓和嘲笑,詹天佑堅定的話語喚醒了很多仁人志士,他們為爭路權、建鐵路而苦苦求索。1909年9月,詹天佑主持修建了中國第一條自主勘測、設計、建設、運營的干線鐵路——京張鐵路,為當時飽受屈辱的中國人民爭了一口氣。 中國鐵道博物館正陽門展館展出了一套《京張路工撮影》,它是在京張鐵路建設期間由上海同生照相館跟蹤拍攝的,分上、下兩卷,共有照片183張,是京張鐵路珍貴的歷史記錄,定格了鐵路建設者自強不息、不屈不撓的民族志氣與民族精神。 漫步在展館中,參觀者不難發現,無論是李大釗等革命先輩在京漢鐵路長辛店鐵路工廠開辦的中國第一所向工人階級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學校;還是鐵路工人把鐵道線變成抗擊日寇的最前線,又喊出“解放軍打到哪里,鐵路就修到哪里,火車就開到哪里”的豪邁口號,中國鐵路始終擔負著開路先鋒的重任。 然而直到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鐵路總里程仍僅21810公里,有一半還處于停運狀態。一張畫有“1949年全國鐵路網示意圖”的展板讓許多參觀者眉頭緊鎖。 百廢待興,唯有奮發圖強。 展廳內,很多參觀者在成昆鐵路的展板前駐足觀看。成昆鐵路跨大渡河、金沙江,穿大小涼山、橫斷山脈,工程難度極大。經過12年艱苦鏖戰,1970年7月,成昆鐵路建成通車,聯合國稱其為“二十世紀人類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跡”之一。如今,成昆鐵路沿線建有22座烈士陵園,對這些為國家鐵路建設奉獻生命的人來說,火車的汽笛聲是最好的告慰。 介紹青藏鐵路的展柜里,一個藍色氧氣瓶顯得尤為醒目。“上了青藏線,就是做奉獻?!睆淖呷敫咴牡谝惶炱?,青藏鐵路的建設者們就是在這樣的口號激勵下,長期奮戰在條件異常艱苦的雪域高原,攻克了多年凍土、高寒缺氧、生態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難題。 在中國鐵道博物館正陽門展館的最后一個展區,參觀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從原始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到集成創新,我國高速鐵路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發展之路。高速鐵路,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一張亮麗名片。 截至2023年年底,全國鐵路營業里程已達15.9萬公里,其中高鐵營業里程達到4.5萬公里?!鞍丝v八橫”高速鐵路網越織越密,復興號承載著交通強國的使命,邁上新征程。 聆聽鐵軌上的記憶,重溫鐵路與生活的交響 鐵路如同一條蜿蜒伸展的鋼鐵巨龍,穿越山川湖海,連接著城市的繁華與鄉村的寧靜。鐵路不僅是一種重要的交通方式,改變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更是歷史與文化的見證者。 每逢假期,中國鐵道博物館正陽門展館都會迎來觀展高峰,其中不乏老中青三代人一起看展,問起對鐵路的記憶,大家的回答展現出一幅幅關于旅行、歸鄉、夢想與變遷的生動畫卷—— “以前經濟條件不好,見一次火車、坐一次火車是件特別榮耀的事情。” “印象中最早是綠皮車、木座椅、半開的窗戶,車廂里很熱鬧。后來又有了紅色的火車,再就是動車、高鐵,整體感覺鐵路出行越來越快捷舒適。” “我準備早上在北京喝豆汁,中午在武漢吃熱干面,坐高鐵體驗說走就走的旅行?!?/p> ………… 如果想看“年代感”十足的火車機車,那一定不能錯過位于北京市朝陽區南春路4號院的中國鐵道博物館東郊展館。與正陽門展館不同,東郊展館主要展示中國鐵路不同時期、不同制式的機車車輛,集中反映中國鐵路牽引動力、車輛裝備發展變化。 中國現存最古老的蒸汽機車——0號機車,堪稱中國鐵道博物館東郊展館的“鎮館之寶”。由于它機身上有一個大大的“0”字,人們便把它稱為0號機車。這臺機車全長4.75米,高3.4米,外觀小巧但煙囪、鍋爐、司機室一應俱全,用于唐胥鐵路初建時期。2012年,0號機車被定為國家一級文物。 最經典的還是那一身墨綠色的打扮——“韶山1型008號”電力機車。機車俗稱火車頭,老話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電力機車相比傳統蒸汽機車和內燃機車,不僅可以更好實現重載運輸,還具有運行效率高、能耗低的特點。這臺機車是我國自主研發定型制造的第一臺電力機車,是我國鐵路運輸裝備現代化的重要見證。 “中華之星”號電動車組曾于2002年在秦沈客運專線高速試驗時,跑出321.5公里/小時的速度,為此后高速動車組的科技創新積累了豐富而寶貴的經驗。2017年6月25日,由我國自主研發、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中國標準動車組被命名為“復興號”,并于次日在京滬高鐵正式雙向首發。 如今,復興號家族不斷壯大,已形成系列化產品,能夠適應高原、高寒、濕熱、風沙等多種運行環境需求。與此同時,北斗導航、5G、大數據等先進技術也在高鐵上得到成功應用。在2024年6月舉行的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復興號高速列車”項目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高鐵技術樹起國際標桿。 “為什么現在坐火車很少聽到‘咣當’聲了?”一名參觀者的提問,引起了周圍人的好奇。 “鋼軌與鋼軌連接處留有縫隙,運行時的火車輪子撞擊鋼軌與鋼軌連接處產生了‘咣當’聲。”中國鐵道博物館東郊展館的講解員解釋道:以前,我國鐵路的鐵軌多由短軌連接而成。如今,隨著生產技術的進步,高速鐵路采用的鋼軌出廠時每根長100米,每5根鋼軌被焊接在一起,長度變成500米。隨后鋼軌“乘坐”運軌車,抵達鋪設現場,鐵路工人們會將鋼軌一節一節鋪設到線路上,并進行二次焊接,用高強度扣件牢牢壓在軌枕上,最終形成整條無縫鐵路,從而降低行駛噪聲。 近年來,鐵路科技創新一次次取得“從0到1”的突破,高鐵開到家門口不再新鮮,旅客出行體驗也更加美好。南來北往間,鐵路與生活共鳴,編織著幸福的音符。 速度與溫度同行,中國鐵路為國計民生保駕護航 鐵路作為國民經濟大動脈,在服務經濟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鐵路的意義遠不止于經濟層面,作為國家重要基礎設施,鐵路還承擔著獨特的社會責任。 中國鐵道博物館正陽門展館,一個名為“開行公益‘慢火車’”的展板引發了人們的思考。畫面中,等待在鐵道旁的村民,人人肩上橫挎著一根扁擔,扁擔上掛著兩個沉甸甸的籮筐,裝滿農產品。車門打開,在乘務員的協助下,鄉親們有條不紊地登上火車。畫面的背景不是現代化的火車站,而是翠綠的大山和向遠處延伸的鋼軌。 公益“慢火車”,是鐵路部門在經濟相對欠發達的農村地區和交通不便的老少邊地區開行的列車,具有票價低、停站多等特點,服務沿線鄉村群眾出行、趕集、通勤、通學、就醫等需求?!傲熊嚰小薄傲熊囌衅笗钡榷喾N活動在公益“慢火車”上開展,沿途群眾腰包越來越鼓、日子越過越紅火。 春耕秋播等農忙時節,鐵路部門開辟綠色通道,將化肥、農藥、農機等農用物資及時送到田間地頭,保障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春運等客流集中時,鐵路部門送票下鄉,加開農民工專列,為農民工提供便捷的出行服務;搶險救災中,為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生產生活物資提供了可靠的運輸保障……博物館里一幅幅照片,一段段感人瞬間,都在告訴參觀者,萬里鐵道線上不僅能跑出中國速度,還傳遞著中國溫度。 玻璃展柜中,獨特藍色涂裝的中歐班列模型像一條藍色綢帶,吸引游客拍照留念。不難想象,中歐班列運載的不僅僅是貨物,更是希望、友誼與合作的“種子”,這些“種子”在鐵路沿途生根發芽,綻放出合作共贏的花朵。 國門之外,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下,中國鐵路“走出去”步伐不斷加快,中老鐵路、匈塞鐵路、蒙內鐵路、雅萬高鐵……一條條鐵路投入運營,成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的生動實踐。 “中國鐵道博物館是鐵路行業唯一一家國家一級博物館,它既是鐵路職工的精神家園,也是向社會公眾講述鐵路歷史、科普鐵路知識、展示鐵路發展成果的窗口?!敝袊F道博物館副館長傅梅勝說,中國鐵道博物館堅持以豐富的館藏資源為依托,加強對館藏文物背后故事的挖掘,讓文物“活”起來;持續打造全方位的、參與互動性強的新時代“鐵路文化會客廳”。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