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數字化賦能鄉村文化振興
2024-08-28 14:17:00?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陳瑋 我來說兩句 |
作者:王玉鵬(浙江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寧波大學基地研究員) 鄉村振興是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必然要求鄉村文化振興。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是一項系統工程。在鄉村文化振興過程中,需要不斷提升數字化水平,強化數字化賦能,從而加快推進鄉村文化優質資源的挖掘,促進農文旅高水平智慧融合,提升鄉村文化治理現代化水平,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新動能。 推進鄉村數字化建設,可以加快推進鄉村文化優質資源的挖掘。鄉村文化既包含有形的物質文化,又包含活態的非物質文化。提升鄉村數字化水平,能夠深度挖掘優秀傳統鄉村文化資源,助推鄉村文化振興。 比如,古建筑是鄉村文化的見證者,修繕古建筑可以延續歷史記憶。在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數字化技術——從光學掃描技術到三維建模工程,再到大數據、人工智能,能使鄉村古建筑得到更科學修繕。古村落是中國傳統村鎮生活的歷史縮影,數字化技術能夠對古村落及其文化進行保存、守護和傳承,更好挖掘其文化資源。 但當前,仍需加大對鄉村數字化建設的專業規劃和政策指導。一方面,可以請相關部門的數字技術專家與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為鄉村非遺文化數字化建設做專業規劃,面向全社會進一步宣傳鄉村數字化政策方針;另一方面,加大力度支持數字技術企業參與開發鄉村文化資源,加快完善鄉村數字化開發的經濟支撐體系、政策支持體系、法律保障體系。推動相關部門和平臺有效對接民間資本,進一步明確鄉村數字化進程中監管的重點及保障的關鍵點,實現全過程監管和全過程支持,從而深度挖掘鄉村文化優質資源。 推進鄉村數字化建設,可以促進農文旅高水平智慧融合,助推鄉村文化振興。提升鄉村數字化技能,既突出“農”的生態賦能,又彰顯“文”的品質浸潤,還發揮“旅”的聚人引流作用,推進鄉村文化振興。 第一,數字化技能能夠厚實鄉村文化的生態底蘊。當前,生態農業是鄉村重要的發展方向。依托數字化技能推動農業實現綠色轉型,能夠以數字化把智能控制、個性化服務和精準投入貫穿綠色農業發展的全過程。比如從有機農產品的數字化生產、銷售,到提供數字化精準服務進一步保障消費者權益,數字化可以使生產者與消費者聯系更緊更密。 第二,數字化技能能夠提升鄉村文化吸引力。以往鄉村文化的描繪與呈現,大多局限于傳統媒體,缺乏更為有效的手段和方式去多元呈現。借助數超高清3D呈現、裸眼全息投影、VR(虛擬現實)等數字化技術和數字化媒體,融入圖片、音樂、視頻等元素,可以全方位、多視角立體展現鄉村文化風貌,切實提升鄉村文化的魅力與吸引力。 第三,數字化技能可增加鄉村旅游人氣。當前,一些鄉村風景優美、生態良好,但缺少向外界展示的機會。通過搭建多主體參與的數字化鄉村農文旅合作平臺,使更多具備優秀條件的鄉村能夠展現自身獨特的自然風景與豐富的人文景觀,從而推動實現各種資源要素的有效對接,進一步提升鄉村發展空間。同時,通過構建“互聯網+”鄉村農文旅平臺,可以精準把握鄉村農文旅市場,對鄉村農文旅產業進行全領域、全角度、全鏈條的數字化管理,從而實現農文旅高質量高水平智慧融合發展。 推進鄉村數字化建設,可以有效激發鄉村文化創新創造活力。比如,一些地方通過數字技術賦能,通過區塊鏈、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綜合應用,使得鄉村文化得以實現立體傳播,有助于增強鄉村群眾的主人翁意識和文化傳承使命感。比如,一些地方通過鼓勵鄉村群眾積極提升自身的數字化水平,越來越多的鄉村群眾通過微博、短視頻平臺等記錄并傳播家鄉美、人文美,讓更多人“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認識到鄉村文化獨特的魅力,從而拓展了文化交流新方式。通過數字技術的介入,不僅拉近了城市和鄉村之間的距離,也為鄉村文化的進一步保護和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當前,我國鄉村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已取得顯著成績,但仍需多措并舉,進一步完善。比如,提高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效能。有條件的地區,可借助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技術,優化鄉村公共文化服務流程,推動實現智能化識別、網絡化辦理、實時化在線服務對接,提升工作效率。提升鄉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務管理效能。擴大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中心、文化服務站點部署范圍,推進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數字化改造,推動線上線下融合互動。以數字化技術整合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資源,促進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設施高效利用。提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精準度。借助大數據抓取和分析,準確把握村民的文化訴求,采取“一村一策”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推進農家書屋數字化建設,讓鄉村群眾利用“云端”“指尖”享受高質量公共文化服務。同時,利用數字化和智能化技術,在線追蹤鄉村公共文化服務資源利用率,及時作出判斷,進而調整服務內容和方式,提升鄉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精準性和針對性。 《光明日報》(2024年08月28日 05版) [ 責編:孫宗鶴 ]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