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百校聯百縣合力助推鄉村振興 | 各地教育成就巡禮
2024-08-28 14:16:20? ?來源:微言教育 責任編輯:陳瑋 我來說兩句 |
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是黨中央作出的重要決策部署,是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殷切期盼的“國之大者”。教育系統牢記囑托,砥礪奮進,奮力書寫教育強國建設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新篇章。日前,教育部新媒體矩陣推出“奮進在教育強國大路上——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砥礪前行”專欄,展示教育系統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的生動實踐。 今天,“奮進在教育強國大路上——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砥礪前行”專欄之“各地教育成就巡禮”系列,通過一個視頻、一組大圖、一篇報道介紹廣東高校如何深度參與“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 視頻帶你看 組圖帶你看 韶關學院師生為粵北蝴蝶蘭種植提供科技服務。 汕頭市金暉小學搭建“校園美育小舞臺”。 廣東省第十屆大學生運動會男子籃球比賽現場。 東莞市第七高級中學學生參加航空模擬飛行訓練活動。 廣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學子進行鐵道工程校外實訓。陳超 攝 除署名外均為廣東省教育廳供圖 報道帶你看 廣東高校深度參與“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 百校聯百縣合力助推鄉村振興 望著眼前欣欣向榮的茶園,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紫龍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掌舵人何東波十分歡喜。曾幾何時,紫金蟬茶雖品質卓越,卻如同深閨中的佳人,難覓知音。 紫金蟬茶是特定品種在特定環境下,被茶小綠葉蟬叮咬過,并由茶農手工采摘一芽二葉后,經特殊工藝精心制成的茶葉。受制于茶小綠葉蟬的生物習性,紫金蟬茶曾經難以大規模量產,長期“靠天吃飯”。 如何讓“綠葉子”變成“金葉子”?華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冼繼東團隊和園藝學院李丹團隊并肩作戰,突破茶小綠葉蟬人工繁育技術難關,幫助當地茶農提升紫金蟬茶產量。有著天然蜜香味的紫金蟬茶一躍成為市場上的寵兒,500克售價可高達數千元。 近年來,在廣東組織化、系統化、項目化推動下,省內高校院所作為縱向幫扶的重要力量,深度參與“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以下簡稱“百千萬工程”),通過人才下沉、科技下沉、服務下沉,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推動縣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一縣一策 將“短板”變成“潛力股” “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華南農大的技術加持,紫金縣的茶香飄得更遠,當地茶農的日子過得更甜。”紫金縣青林峰茶業有限公司負責人鐘鐵戈介紹,青林峰茶業有限公司脫胎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現已成為集茶葉種植、加工、銷售于一體的一家企業。 青林峰茶業是紫金蟬茶產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轉變的縮影。近年來,華南農大瞄準紫金蟬茶產業,組建茶樹育種、栽培、加工、植物保護等全產業鏈專家團隊,創新性開展紫金蟬茶提質增效新技術研究。專家們著力構建紫金蟬茶全產業鏈幫扶模式,推動“小葉子”變成高質量發展的“大產業”。目前,全縣茶葉種植面積由2015年的1.8萬畝增加到2023年的8萬畝,蟬茶成為縣域支柱產業、品牌產業、民生產業。 在廣東,縣域面積約占全省的71.7%,而縣域國內生產總值僅占全省的12.5%。廣東縣域經濟總量較小、增長較慢、總體發展水平較低,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短板影響著廣東高質量發展。因此,廣東將縣域作為“百千萬工程”的主戰場。 廣東省內高校數量多、實力強,如何發揮好高校的人才科技教育等優勢,助推“百千萬工程”高水平推進?廣東實施百校聯百縣助力“百千萬工程”行動,不斷激發高質量發展的“化學反應”“乘數效應”。 “實施好百校聯百縣‘雙百行動’,形成萬眾一心改變城鄉面貌的生動局面,教育系統責無旁貸。”廣東省委教育工委書記,省教育廳黨組書記、廳長朱孔軍介紹,廣東按照“縣域所需、已有基礎、高校所能”的原則,統籌考慮高校辦學特色、資源優勢,以及縣域的區位條件、產業基礎、發展方向等,基于能力與需求相匹配,首批組織省內82家高校院所與57個縣(市)建立校地結對關系。 為努力確保校地合作共建取得實效,廣東將“雙百行動”組織領導情況、“七項項目”落實情況等作為重要指標,納入高校黨委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核、高等教育“沖補強”計劃考核、高等職業教育“創新強校工程”考核。 如何讓學校供給側精準對接“百千萬工程”需求側?廣東省教育廳組織82家高校院所,深入結對縣(市)調研。校地找準合作共建結合點,建立健全項目清單,明確項目實施內容、責任單位、責任人、項目總體等。合作共建項目包括基本公共服務支持類、產業發展科技支撐類、基層人才培養培訓類、城鄉規劃建設服務類等,切實回應當地急需、群眾期盼。 為分類做好精準幫扶,努力實現校地“雙向奔赴”,廣東成立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公共服務、鄉村建設規劃三大高校聯盟,為高校資源共享、協同創新提供平臺保障,促進高校之間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創新。 華南農大作為廣東省“雙百行動”鄉村產業發展高校聯盟盟主單位,牽頭以“圍繞產業需求—凝練服務項目—組建服務團隊—構建服務陣地—開展示范推廣”為著力點,共同謀劃好聯盟的運行框架。高校聯盟以優勢產業項目為紐帶,按“一村一品”“一鎮一業”的發展思路,打造一批高校服務鄉村產業發展示范樣板,努力帶動縣域全面提升高質量發展水平。 引培并舉 做強鄉村振興“人才新引擎” “培訓班的很多內容很實用,我要好好學習吸收,帶動更多身邊人共商、共建、共享,一起為鄉村建設作貢獻。”廣東技術師范大學開設的“頭雁領航?青年展翅”仁化縣鄉村CEO(職業經理人)培訓班,讓返鄉青年潘華雄受益匪淺。潘華雄通過案例分析、項目輔導、考察交流等教學方式,學到很多接地氣、用得上的鄉村發展理念、知識。 “誰來興村”是個急需破解的難題。廣東技術師范大學突出“技術+師范”特色,基于仁化鄉村發展所需、鄉村人才所缺等原則,開展鄉村CEO必備能力、農產品數字化營銷等專題培訓,努力培訓“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專門人才。 如何培育好人才這個縣域經濟發展“第一資源”,做強基層治理和生產一線“人才新引擎”?廣東多所高校各展所長,與所幫扶縣市認真謀劃,以問題、需求為導向,努力培訓縣鎮村管理人員、企業經理人、一線技術人員及新型職業農民。 為努力滿足廣東韶關南雄市及周邊縣村(社區)基層一線黨員干部的實際需求,韶關學院學歷提升班設立了本、專科兩個層次,旨在全面提升學員的綜合素質和履職能力,近千名村(社區)干部學員報名學習。韶關學院“送教上門”“送課下鄉”并舉,努力把“精神食糧”送到“百千萬工程”第一線,為黨員干部和基層群眾“蓄能充電”。 既要“授之以魚”為幫扶地培訓好產業人才,又要努力“授之以漁”幫當地提升基礎教育發展水平。華南師大作為鄉村公共服務高校聯盟盟主單位,充分利用基礎教育特色優勢,將優質辦學資源向廣東茂名信宜市等地延伸,扎實推進“雙百行動—行知小院”教育質量提升計劃。學校依托教育學科和九大高考學科所在學院,構建高校課程與教學論專家、師范生和一線教師教研共同體,在信宜試點建成“雙師專遞課堂”。 “造血”“輸血”并舉。廣東采用“組團”方式,選優配強駐縣服務隊和師生技術服務團隊“雙團隊”。114名高校優秀年青干部到結對縣掛職鍛煉,為縣域高質量發展貢獻才干。 科技助力 地方特色產業“多點開花” 韶關市曲江區大塘鎮紅新村原先缺少有含金量的產業,李光春和妻子只能打零工,月收入只有數百元。有時沒活干,夫妻倆的收入不穩定。 “自從韶關學院蝴蝶蘭種植團隊在我們村建立韶蘭科技小院后,我們掌握了技能,收入也提高好多。”現在,李光春和妻子每月總收入過萬元。 韶關學院蝴蝶蘭種植團隊經過多年技術攻關,已基本破解了蝴蝶蘭種苗繁殖系數低、幼苗爛根、銷售期短等多個產業發展痛點。該校正推動“韶蘭種苗培育研究中心”落地,預計可直接帶動就業1000戶,帶動農民每年增收6000萬元。 “我們要把‘百千萬工程’的廣闊天地,變成高校教學科研成果應用的大舞臺和學生成長的大課堂。”朱孔軍表示,廣東多所高校派出師生團隊,摸準沿海、山區、農業等不同縣域特征,有針對性地加強結對縣技術引入、技術改造、技術培訓等工作,助力當地激發內生發展動力,培育、做強優勢產業。 廣東湛江徐聞縣對蝦養殖產業歷史悠久,有著“十里銀灘,十里蝦塘”之稱。但當地部分蝦農在養殖過程中曾經缺乏科學指導,對蝦成活率不高。廣東海洋大學依托水產專業學科優勢,在徐聞縣建立科技小院。學校圍繞對蝦種苗繁育、親本培育等關鍵環節,在徐聞縣對蝦養殖地進行調研,培育優良蝦種,探索標準化對蝦養殖新模式。 “原來,徐聞縣部分蝦農養殖的是雜苗,成活率低。后來很多蝦農養殖的品種,依賴進口的南美白對蝦。”科技小院首席專家劉建勇表示,科技小院自主研發的蝦苗,以較低價格提供給蝦農,幫當地很多蝦農有效解決低價良種匱乏的問題。經過多代選育,“興海1號”有著抗逆性強、生長速度適中等優勢,能夠很好地適應高氨氮等養殖環境。 多年來,廣東引導高校著眼縣域傳統產業升級和新興產業發展需要,強化產業發展科技支撐,涵蓋產業研究院建設、種苗培育和產品研發指導、農產品精深加工技術開發、特色品牌建設與推廣等內容。多所高校還協調組織有關院系部門,精準對接縣鎮村和龍頭企業,共建一批農技推廣工作站、產學研合作基地、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等支撐服務平臺,聯合開展科技攻關,促進有關先進技術和科技成果在結對縣轉化落地。 在廣東,高校栽下“梧桐樹”,引來更多產業項目“鳳”來棲,山區縣、農業縣、沿海縣迸發出蓬勃生機。 文字 |劉盾、黎鑒遠 來源 | 《中國教育報》、育見新聞視頻號 奮進在教育強國大路上 ——沿著總書記指引的方向砥礪前行 (點擊詞條回顧系列內容↓) 【各地教育成就巡禮】 山東 廣西 浙江 天津 陜西 河北 江西 寧夏 內蒙古 安徽 西藏 【我與教育強國共成長】 學校篇: 中國農業大學 天津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 山東大學 重慶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人物篇: 劉希婭 譚家華 鐘義信 周榮方 周錦宇 【教育強國“我”想說】 人物篇: 李德仁 方 成 張伯禮 薛其坤 許健民 丘成桐 楊 哲 王曉野 楊華勇 【教育時評】 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 以釘釘子精神深化教育綜合改革 轉載請按以下格式注明來源↓↓↓ 教育部政務新媒體“微言教育”(微信號:jybxwb)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