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中央黨校原校委委員、一級教授、中央黨校專家工作室領銜專家韓慶祥接受新華訪談專訪。新華網 陳杰 攝 新華網北京11月20日電(記者 李由)《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發布后,新華網邀請中央黨校原校委委員、一級教授、中央黨校專家工作室領銜專家韓慶祥,就四中全會《決定》相關內容進行深入闡釋。 以下為訪談實錄: 新華網:四中全會《決定》全文發布,引起極大社會反響,請您為網友們簡要梳理文件的關鍵詞? 韓慶祥:我把它概括為“成功經驗”、“制度優勢”、“堅持完善”、“治理效能”、“中央權威”。這五個關鍵詞之間是有內在邏輯關系的,環環相扣、步步深入。 首先是“成功經驗”。改革開放之初,由于各種原因,我們是在“摸著石頭過河”的實踐進程中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我們在“摸著石頭過河”的實踐進程中,在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方面取得了許多歷史性成就,從這些歷史性成就中可以提煉概括出一系列成功經驗。歷史是教科書,歷史是清醒劑,歷史是最好的老師。我們黨善于總結經驗,所以“成功經驗”,是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里很重要一個關鍵詞。 第二個關鍵詞,叫做“制度優勢”。經驗是需要提煉概括的,需要把它制度化,把成功經驗提升為制度優勢。所以,十九屆四中全會的《決定》從十三個方面來提煉概括顯著的“制度優勢”。這是第二個關鍵詞。 第三個關鍵詞,叫做“堅持完善”。按照《決定》的要求,要把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這個轉化過程有一個中間環節,那就是要進一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所以《決定》又從十三個方面,從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來講進一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問題。這是第三個關鍵詞,即“堅持完善”。 第四個關鍵詞,是“治理效能”。它是直接對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軍事、外交、國防、黨建等各個領域直接發揮影響作用的,《決定》強調要把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以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助推民族復興。這是第四個關鍵詞。 第五個關鍵詞,叫“中央權威”。無論是成功經驗,還是制度優勢,還是堅持完善,還是治理效能,都與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有關。所以最后一個關鍵詞,叫做“中央權威”。 這五個關鍵詞貫穿整個十九屆四中全會《決定》始終,而且具有內在邏輯關系。 我們學習十九屆四中全會的《決定》,一個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抓住其中蘊含的精髓和靈魂。這個精髓和靈魂,除了上面所講的五個關鍵詞外,我從里面提煉出其中所蘊含的四個重大論斷。 第一個重大論斷,就是“以成就經驗彰顯制度優勢”。為什么我們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為什么能積累許多經驗,歸根到底是制度優勢在起作用,有制度優勢,所以我們取得了歷史性成就,積累了一些經驗,這些成就經驗彰顯制度優勢。 第二個重要論斷,我概括為“以中國之制支撐中國之治”。第一個制是制度,第二個治是治理。中國之制,講的是制度優勢,要把制度優勢轉化為國家治理效能,國家治理效能的背后由制度優勢支撐。 第三個重大論斷,是 “以中國之治應對時代之變”。要把國家治理效能用來應對“新時代”“大變局”背景下的系列風險挑戰,用來應對時代發展變化提出的新要求,用來助推民族復興。 最后一個論斷,是 “以中國之治勝比西方之亂”。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西方一些國家的發展要么停滯、要么滑坡,出現很多難以解決的復雜問題,甚至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領域出現不少亂象,人們把它概括為“西方之亂”。當然,這里我們也不能完全否定西方。中國“風景這邊獨好”。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通過制度優勢、國家治理效能來化解矛盾難題、消除障礙阻力、抵御風險挑戰,我們以偉大斗爭精神“滾石上山”、“過坎闖關”,一步一步走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目標。所以第四個論斷,我把它概括為“以中國之治勝比西方之亂”。 |
相關閱讀: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