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服丝袜视频高清中文字幕,最刺激的欧美三级网站,在日本看免费XXXXXX,久久成人人电影网

直通屏山|福建|時評|大學城|臺海|娛樂|體育|國內|國際|專題|網事|福州|廈門|莆田|泉州|漳州|龍巖|寧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東南網 > 首頁 > 正文

“老郵政”成就“新經濟”

2018-10-13 09:54:42?訾謙?來源:光明網  責任編輯:林瑤   我來說兩句

“老郵政”成就“新經濟”

——改革開放40年我國郵政業發展成績斐然

改革開放4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郵政業迅速發展。10月11日下午,國家郵政局召開新聞發布會,總結回顧了改革開放以來郵政業的改革歷程和發展成績。數據顯示,5年間郵政業業務總量年均增速達36.8%,業務收入占GDP比重從0.37%提高到0.8%,行業基礎性先導性作用更加突出。快遞業務量從57億件增長到401億件,連續4年穩居世界第一,對世界增長貢獻率超過50%。

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重要力量

國家郵政局新聞發言人沈鴻雁說,改革開放40年以來,中央先后部署完成了郵電管理體制調整、郵電分營、郵政政企分開及完善省級以下郵政監管體制改革等重大體制改革任務,制定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并根據行業改革發展需要先后進行三次修訂修正,頒布實施《快遞暫行條例》,不斷優化行業發展環境,極大地釋放了政策紅利,激發了發展動力。“1978年,全國郵政收入只有5.1億元。到2017年,郵政行業業務收入完成6622.6億元,增長了1290倍。”沈鴻雁介紹。

數據顯示,40年來郵政行業營業網點覆蓋密度也大大提升,人民群眾用郵便捷性顯著提高。截至2017年,全行業擁有各類營業網點27.8萬處,是1978年的5.6倍。行業服務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和跨境網購能力不斷增強。2017年,快遞直接支撐制造業產值2375億元,全年農村地區收投快件量超過100億件,帶動農產品進城和工業品下鄉超過6000億元。年支撐跨境網絡零售額超過千億元,支撐網絡零售額超過5萬億元,占社會消費品零售額比重超過15%。

沈鴻雁表示,多年來快遞業對消費增長的貢獻率超過30%,對經濟增長的間接貢獻率超過20%,是新經濟的代表和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重要力量。

群眾受惠普及面持續擴大

“改革開放40年來,郵政行業發展最為迅速的就是基礎設施建設。”沈鴻雁說,目前郵政行業形成了以郵政樞紐設施為核心,以郵政網點為基礎,以運輸網、信息網為依托,以信報箱、村郵站為終端的郵政普遍服務網絡,郵路總長度(單程)增長了近1倍,總體實現“鄉鄉設所、村村通郵”。郵政普遍服務營業場所總數達5.4萬處,建制村直接通郵率超過97%。郵件時效性顯著提升,省際包裹時限提升近五成。

同時,郵政包裹類新業務不斷涌現且增速明顯,年均增長率90%以上;國際小包從1.7億件增長至8.9億件,成了跨境電商寄遞的主渠道。此外,郵政積極服務農村電商,帶動農民創業致富。黨的十八大以來,郵政組織開展“一市一品”農特產品進城示范項目,帶動貧困地區增收人數137萬人,累計增加貧困人口收入13.3億元。

為深入推動快遞業普惠發展,2014年,國家郵政局啟動“快遞下鄉”工程。短短4年時間,鄉鎮快遞網點從無到有、從有到全。“截至2017年年底,全國快遞網點鄉鎮覆蓋率達到87%,基本能夠滿足6億農村人口的快遞服務需求。2018年,全國鄉鎮快遞網點覆蓋率進一步提升,目前已超過90%。”沈鴻雁說。

快遞量穩居世界第一

1980年和1984年,中國郵政先后開辦了國際、國內特快專遞業務,開大陸快遞業務之先河。隨后,2006年實施的郵政體制改革消除了快遞在體制機制上的發展障礙,尤其是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修訂實施,首次將快遞業務納入調整范疇,明確了快遞企業的法律地位,極大地釋放了市場主體的發展活力。

近5年來,快遞業務量從57億件增長到401億件,連續4年穩居世界第一。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年底,全國累計建成快遞分撥中心逾千個,快遞服務營業網點21萬處,投入運營智能快件箱20.6萬余組。“2017年,全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完成400.6億件,快遞業務收入完成4957.1億元,分別比2006年增長了39倍和16倍。”沈鴻雁介紹。

對于郵政行業接下來的發展,沈鴻雁強調:“未來,為了進一步推動郵政業深化改革,實現高質量發展,郵政管理部門將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提升寄遞服務質量;持續優化空間布局,大力推進‘郵政在鄉’和‘快遞下鄉’工程換擋升級,進一步服務好國家重大戰略,進一步提升行業現代治理水平。”

《光明日報》( 2018年10月13日 05版)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今日熱詞
更多>>福建今日重點
更多>>國際國內熱點
  • 新聞圖片
更多>>娛 樂
  • 點擊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網站地圖 | 網站公告 |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